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我们需要诗歌?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不确定,我们能确定的只有两种能力:一是我们自我治愈的能力,二是我们自我重塑的能力。唯有这两种能力,能够带给我们真正的平安。所以,我选择了一百首古典诗词来开启新的一年。因为我觉得这一百首诗词,不仅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体验,还能激发我们内在的自我治愈能力和自我重塑能力。

我七八岁时,得到过一本《唐诗三百首》,封面是绿色的,不是鲜绿色,是有点古典的暗绿色,书不太厚,作者署名是“蘅塘退士”,繁体字竖排本。我坐在阳台上,翻阅这本书时不太理解那些诗歌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那些字词句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书里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其一),所以我对张九龄这个名字印象特别深;又因为注释里说他是岭南韶关人,这个地名就不经意地留在了一个孩童的心里。多年以后,我研究生毕业后本来已经确定了要去北京的一所大学工作,但一件很偶然的小事让我临时决定去广州。后来我又对禅宗产生了兴趣,便经常去韶关的南华寺和新兴的国恩寺。现在想来,是孩童时代读《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一点文字而生发的意识产生的一种奇妙因缘吧,这世上并没有偶然。

《感遇》(其一)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太难理解了,又或是张九龄后面的《望月怀远》在《唐诗三百首》里太有名了,以至于我很长一段时间,记忆里《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是《望月怀远》。开头那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唐诗,也成为我心中中国古典文化的基本意象,一想到从前,就觉得应该有月亮从海上慢慢升起的画面,而月光下,是散落在天涯的人。

小时候的夜晚,抬头就能见到月亮,很平常,但这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觉得月亮有点不平常,也让我对从未见过的大海有了向往。直到今天,每次到了海边,我都会不知不觉地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奇妙的是,有时候遇到烦恼,脑海里一浮现这句诗,就会有一个画面把我从烦恼里带出来,好像自己一下子就被治愈了。

我很庆幸,很小的时候读到《唐诗三百首》便喜欢上了诗歌,从此就有了读诗的习惯,甚至有一段时间,还梦想着长大要当一个诗人。这个梦想当然没有实现,但诗歌一直留在了我的生活里。虽然我没有能力用诗歌来表达自己,但一读到某些诗句,我就好像见到了另一个自己。咦?这个人怎么把我内心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的想法清晰地说了出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一首好诗总是能够触动、激发我们自己都已经遗忘了的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激情,以及蓬勃的洞察力。每当我们无精打采、心生厌倦时,常常只要一首诗,甚至只是一句诗,就能重启我们的生命。

诗歌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诗有宣泄情感的作用。而在弗洛伊德的论述里,诗是白日梦,是无意识的升华,也是被压抑的自我愿望的曲折实现。荣格进一步探讨,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潜在的诗人,都具有一种潜在的创造力,可以构建自己独特的意义体系和世界。这些论述奠定了诗歌具有疗愈作用的心理学基础。人们可以通过读诗,甚至写诗来释放内心的压抑,获得治愈。

对此,中国汉代的诗歌理论文本《毛诗序》里也有类似的看法,即诗歌是一种内在情感和心志的抒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是蕴藏在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志向。藏在心里的叫作志,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叫作诗。情感在内心激荡,禁不住表现为语言;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当嗟叹不足以表达时,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当歌唱不足以表达时,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这一段文字讲了诗歌是一种内在情感的自然表达,这种表达是人的一种必需;也讲了诗和音乐及舞蹈是一体的。同时,这种表达揭示了一个历史事实,就是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有一个重要的标志:以语言、声音、图画来表达情感。在原始社会,当有人在岩壁上画下第一幅画时,当有人哼出第一个旋律时,当有人唱出第一句诗时,人的生命就觉醒了,人的世界就开始了。

诗歌是一种生命的感动。当这种感动被表达出来后,达到的不仅是治愈的效果,而且能“正得失,动天地”“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以端正人的得失行为,撼动天地,感召鬼神。诗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会让我们成为一个人,也会唤起我们与天地鬼神的共鸣。

《毛诗序》里的说法源于孔子,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兴致的“兴”。诗可以让我们产生兴致、联想、感动,这是偏于审美的功能;我们阅读诗歌,可以观察到各种社会现象及自然现象,也可以观察到微妙的精神世界,这是偏于认知的功能;诗可以让我们产生共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让社会变得和谐,这是偏于社会的功能;我们可以借着诗歌,把内心的不满、怨恨,有节度地疏导出来,这是偏向于心理的功能。

所以,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生动的人,按照歌德的说法:“至少是每天都要听一支动人的歌,读一首好诗,看一幅美的画,并且如果有可能,还要说上几句明智的话。”这是以艺术来进行自我救赎。权力、金钱、地位、名声,这是现实,充斥着算计、平庸、丑陋、争斗,如果我们沉溺其中,就会慢慢沉沦,成为现实的奴隶。

而诗是情感的抒发,也是情感的净化,能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荷尔德林有一句有名的诗:“人生在世,成绩斐然,却还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这句话升华为一种信念: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根植于大地,源于大地上人类最原初的情感,既联结了文学、音乐、美术,也联结了哲学和宗教。因为没有了诗意,大地上的日常生活会失去光辉;没有了诗意,文学、艺术的审美就难以实现;没有了诗意,哲学和宗教就会失去温暖人心的力量。

一句话,没有了诗意,人的心会枯萎。所以,叶嘉莹在谈到为什么要读中国古典诗词时说: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假如心死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只要心活着,生命就会有无限成长的可能。

说到古典诗词,我想起海德格尔的另一句话:“诗乃是一个历史性民族的原语言。”也就是说,古典诗词是汉语的原语言。三千多年来,流传下来的那些美好的句子,沉淀着汉语的美,沉淀着中国人的审美经验。

在这本书里,我选择了一百首治愈人心的古典诗词,开启一次回归汉语源流的旅行,一次回归中国人精神故乡的旅行,一次诗意中国的心灵之旅,一次治愈之旅。第一条线路,以二十首诗词构成了“情之路”,爱情的“情”,体验从前中国人的情爱之美。阅读这二十首情诗,可以唤醒我们爱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是因为我们丧失了爱的能力。第二条线路,以二十首诗词构成了“骚之路”,牢骚的“骚”,体验从前中国人的风骚之美。第三条线路,以二十首诗词构成了“隐之路”,隐藏的“隐”,体验从前中国人的隐逸之美。第四条线路,以二十首诗词构成了“禅之路”,禅宗的“禅”,体验从前中国人的禅悦之美。第五条线路,以二十首诗词构成了“境之路”,境界的“境”,体验从前中国人的意境之美。

通过对一百首古典诗词的学习,我们一起以美来抵御时间,一起让诗意照进现实,就像格雷戈里·柯索说的:“我爱诗歌,因为它让我爱并带给我生活。” Q8Xy0aAc6VZTzZjgimNkMdiIoxkhzrRcNnQP2nuEzsj0mbsaruKoVwUjmv9tvE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