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戴金边眼镜的瘦个子红军,终于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
1945年以来,在毛泽东的延安窑洞的案头上不断地出现署名“黄克诚”的电报:
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更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持关内斗争……山东应调三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三万人至六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和华北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山西,江南一个师主力应调回江北,只以一部留在江南活动……我认为目前我党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进行决战,当为当前之急;如依靠谈判或国际干预,均带有极大危险性。
1945年9月13日
这是黄克诚将军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日本投降不久,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奉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率第3师主力一部到淮南津浦路西,与新四军第2师会合,以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在回师东北途中,即9月13日,黄克诚看到了中央转发的曾克林向中央汇报东北情况的电报,得知苏联红军已占领东北,我军已有少数部队进入东北。他就请当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饶漱石不同意发这个电报。黄克诚即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和军委发了这封电报。
6天后,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有计划地陆续向东北派遣军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我抵达东北的军队已达10多万人。黄克诚的建议,无疑对中央确定派重兵到东北起了一定作用。黄克诚将军晚年回忆说:“中央当时已经决定派部队到东北去,但派10万人这样多的部队到东北去,还是我首先提出来的。”
部队五十多天行军,极疲劳。因自华中沿途动员均说坐火车、汽车及到东北装备等乐观心理出发,现遇到极为困难之情况,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部队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1945年11月26日
部队武器仅补充步枪一千二百支,轻重机枪四十四挺,山炮十门,野炮四门,尚不能补足,沿途留下之武器,且多破缺不全,为新部队丢下不用者。杨师、梁师稍多一点,干部战士对新部队装备完善,老部队破破烂烂极不满意。
1945年12月17日
三师及杨、梁等师,干部均感没有根据地,非肃清土匪无法解决目前困难,亦不可能生存发展,但迄今仍未划固定地区,向林总商讨,林孤掌难鸣,向东北局建议,则从不回电,对目前既不确定持久方针,又无救急办法,使情势无论上下均感惶惑,且有人提及有遭遇西路军危险之可能。
1945年12月17日
已进入及将进入东北之主力及新组成之部队,数目特别巨,但若无党政民之支持,无粮食经费的充分供给,无兵员的源源补充,将大减弱强大力量。目前东北大城市为顽军占领,乡村则被土匪所占据(大多与顽联系),我们则处于既无工人又无农民之中小城市。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作战,且有陷入不利地位之危险。因此,运用冬季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之五个月期间,发动群众,肃清土匪,建立各级党和政权,应成为当前之急务。
1945年12月29日
上面是黄克诚将军率新四军3师3.5万多人到达东北后给中央发的部分电报。当时东北有三个叫得很响的口号,一个叫“独霸东北”,一个叫“拒敌于国门之外”,还有一个叫“最后一仗”。中央包括毛泽东主席,东北局领导包括彭真、罗荣桓等,不断指示进关部队迅速夺取大城市,与进关的国民党军决战。
毛泽东主席还电拟了一个十分具体的作战方案,由林彪或罗荣桓指挥,调部队至山海关、兴城的西面隐蔽集结,从侧面切断敌军后路,正面部队与敌主力决战。从而“一战解决问题”。而黄克诚将军则清醒地来了个“七无”,发出了“有遭遇西路军危险之可能”的警报,提出了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议。
据说,毛泽东12月28日给东北局《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电报,就是根据黄克诚等人的意见拟定的。
黄克诚将军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将军。因为他能够认清别人认不清的目标;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