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大唐王朝的第三位君主,一生共用永徽、显庆、龙朔等十四个年号,是为“唐高宗”,其第二任皇后为武曌,即武周政权缔造者,亦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四岁时被封为了晋王,自幼熟读《孝经》,还因此遭到了李世民的夸赞,后来李世民欲图立四子李泰为太子,这使得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二人一连争斗了数年,李承乾与李渊庶七子李元昌、名将侯君集等人暗中谋划,想要夺权篡位,但事情却被发现了,导致李承乾被废,而李泰见此情形、喜不自胜,随即以李元昌之死威胁了有可能与他争夺太子之位的李治,但此事不巧又被李世民知晓,李世民因当年玄武门之变一事,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每日都极为悔恨,所以在子女身上不喜见到争斗,当即放弃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转而将李泰软禁了起来,立李治为太子。
在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后,便命李治留守宫内、监督国政,并且令高士廉等人共同辅佐,还交给了他帝王之道,在李世民凯旋而归时,李治赶忙前去迎接,二人相遇后一同返回,但李世民生疮化脓无法骑马,二人只得乘坐软轿前行,而李治则亲自为父亲吸脓,并且一连数日扶着车辆步行回城,在二人回到京城后,李世民便开始静心养病,将国家政务全权交给了李治处理,而后又下令除祭祀、军事、外宾等事宜外,其余全权交由李治处理,可见其对李治的信任,李世民又亲自撰写《帝范》,命李治以古代圣明为榜样,学习此书中修身治国的方法,成为一代明君。
李治继位后,重用老臣长孙无忌、李勣,命二人为辅政大臣,并且命众臣积极上谏,还每天召十名刺史入宫,了解地方的情况,李治的爱女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竟然妄图谋反,事情败露后,李治将参与者一并处死,高阳公主也被勒令自尽,在这次谋反事件之后,李治任用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二人,因此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史称“永徽之治”,但是好景不长,李治后宫中的昭仪武曌,诬告王皇后与其母亲柳氏使用巫术诅咒她,李治听后便禁止柳氏再入宫中,并将王皇后的舅舅贬为遂州刺史。
随后,李义府上书请求李治废王皇后,改立武曌为后,李治喜不自胜欣然同意,并大赏李义府,李治就此事召集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前来商议,李勣告病无法前来,随后,褚遂良认为皇后无错便不能罢黜,李治听后大怒将褚遂良赶出殿外,又强行请李勣进宫朝见,李勣启奏称,这是帝王的家事,不需要问别人的意见,于是,李治决心废后,改立武曌,最终王皇后、萧淑妃,以及其母亲兄弟等一律被流放至岭南,不久后便正式册封了武曌为‘武后’。
后来,因为武曌的一系列政治清洗手段,使得长孙无忌等辅政之臣皆被流放与处死,使得李治身边无人可用,李治接连动气之后,就会时常头痛,便让武曌垂帘于龙椅之后,代为处理朝政,甚至最后还有意让武曌摄政,后世史称“二圣临朝”,晚年的李治崇尚佛教,在泰山封禅后,下令全国各州都各建立一所佛寺,一度高达七百多所寺庙,李治在洛水之北游玩,地势居高临下,有登高远望之美,便令司农卿韦弘机,在此处修建宫殿,即‘上阳宫’。
最终,因风疾严重、卧床不起,交由武曌全权摄政,驾崩于洛阳贞观殿,终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