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时,杨广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并滥用民力修筑京杭大运河,使得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李渊建立大唐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政局得以稳固,而后,李世民继位,吸取了隋朝亡国的教训,并主持了一场以“古今治国得失”的讨论,最终,李世民决定用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方式方法来恢复国力,虽然,李世民继位后初期连年天灾不断、霜寒遍地,冻死了关中一带近乎所有的庄稼,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饥荒,随后第二年又遇大旱,各地蝗灾遍布民不聊生,就连都城之内粮食也是涨到了天价,李世民当即开仓放粮,亲自节衣缩食,并允许百姓到各州就食,但好在次年关中风调雨顺,自此之后连年丰收,物价也逐渐回落。
李世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外便命武将李靖等人开始征伐外族,首当其冲的便是东突厥,李靖率骁骑三千,夜袭定襄,破突厥军、最终平定,周边的部族、小国见此情形,赶忙前来归附大唐,于是,在李世民一系列的政策下,一众归来的百姓加上归附大唐的少数民族人口,长安都城内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余万人,不仅如此,各部族还联合上表,愿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称其乃是王中之王,日后其余国家皇位的继承,必须由李世民下诏册封,以此来表示对李世民的绝对臣服。
而对内,则重用了魏征、房玄龄等当世名仕,李世民指出,君王的地位与权力是依赖着国家的力量的,而国家则依赖着人民,李世民认为,如果君主荒淫无度,使得百姓流离失所,那么一定会推翻其政权,因此,李世民时常要求官吏,要把关心百姓的发展放在首位,要极其的重视生产,百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李世民先是秉持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随后减轻了劳役,鼓励开垦荒地等举措下,使得大唐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这便是贞观之治最初的雏形。
李世民又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增设了政事堂,以便合议政务,随后,还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管制,实行了州县两级制,便于监察官吏对定期核查每个居民的人口,督促农业生产等,而文化上李世民推崇儒学,认为儒学可以巩固皇权的统治,便尊孔子为先圣,在各地为其建设庙宇,命百姓以儒生为表率,并将“五经”作为儒生的读本,命天下研习,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李世民还设立了“六学二馆”,“六学”便是需要学习的科目,“二馆”则是传授儒学与各科知识的机构,不仅有着本国子弟到此研学,更是有着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甚至政府还允许百姓设立私学,以此来传授知识,使得大唐的教育事业,至此开始兴盛强大。
在吐蕃国数次求亲后,李世民只得同意,便与文成公主成了亲,数年后,文成公主前往吐蕃,为吐蕃带去了绢帛器物,谷物等等,并且将文学、医学等书籍一并带去,推动了吐蕃的发展,以及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融,不仅如此,亚洲、非洲的其余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节,商人等来到大唐进行交流学习,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便是在此时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求取佛经,他不仅带着佛经与佛像回到了大唐,同时还将《老子》等著作翻译成了梵文,为中印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波斯也与大唐关系甚密,相继向大唐传入了菠菜、马球等物,而大唐的丝绸、瓷器等也因此传输到了西方,丝绸之路也因此达到了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