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大唐王朝的缔造者与首位君主,年号武德,是为“唐高祖”。
李渊的一生颇具争议,被后世戏称为“史上存在感极低的皇帝”,有人认为李渊的成功全都靠着他的儿子李世民,也有人认为李渊比李世民更具有雄韬武略,李渊出生在北周时期的长安城,而其祖父乃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在祖父与父亲相继离世后,李渊便承袭其公爵之位,位列唐国公,而后,杨坚创立隋朝,由于杨坚的皇后独孤氏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便跟随在了杨坚的左右,为其效力。
李渊人生的前期,可以说顺风顺水,直到杨坚死后,杨广继位,由于杨广骄奢淫逸、屡施保证,导致天下开始大乱,又因杨广屡次征伐高句丽,使得太多的士兵与百姓无辜战死者,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与劳动力的损伤,更是不计其数,隋朝各处因暴政而发动了农民起义,李渊之子李世民见状,顿时感觉隋朝气运已尽,于是与谋臣裴寂一同将想法告诉了李渊,刚开始李渊严词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但后来起义者越来越多,李渊便也开始招兵买马,并命李世民出兵攻打西河,为百姓开仓放粮。
不久后,李渊便率领了三万人马自太原起兵,一路攻入了长安城内,在攻下长安之后,李渊先是制定了十二条法律,如禁止杀人劫掠等,而后,立代王杨侑为帝,并且自立为唐王,李渊又迫使其禅位,自此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城,自此,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缓缓翻开了它的篇章,李渊便想将各地割据的势力逐一收拢,于是便命李世民先攻打占据金城的薛举,数月后,李世民便将其攻下,李渊又派遣安兴贵劝降河西的割据政权主公李轨,但李轨却并无此意,于是李世民便派得力武将安兴贵,以智谋将其捉拿押送长安,西北地区得以收复,随后又陆续派人将中原地区,江南地区依次收复,统一了全国。
在李渊称帝后,便将长子李建成立为了太子,但因其在长安留守,辅佐政务,而李世民则征战四方,平定战、声望高涨,二人的矛盾也越发加剧,李渊见状为缓和二人,便召见李世民并命其回到洛阳,但即便如此,李渊也在二人的储君之位上也是犹豫不决,再之后,不甘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李世民,最终决定在玄武门埋伏人马,伏杀李建成,以及与自己不和的四弟李元吉,见此情形,一众大臣们皆是劝说李渊将政事交于李世民,李渊无奈之下,便主动将李世民立为了皇太子,而后多没多久,又将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则做起了太上皇。
李世民继位后,便将李渊颁布的数条法律推翻,而李渊即便如此,也依旧居住在太极宫内,李世民见此情形,便对其挚友裴寂下了手,李渊便也只得退让,搬出了皇城迁往了太安宫,自此被软禁了起来,连他喜爱的狩猎也终止了,太安宫地势低洼、冬冷夏热,此事使得一些大臣看不过去,便上书请求李世民修缮太安宫,但李世民却以李渊主张朴素为由给拒绝了,二人对彼此都充斥了不满,关系也越发生疏,后来,即便是宫中的宴会,李渊都无人过问,李渊日日如履薄冰,时刻害怕李世民会如玄武门之变一样除掉自己,于是便潜心在太安宫深居简出,无事可做之下,和妃嫔又陆续生下了众多孩子,李世民对这些兄弟姐妹也宽容以待,不再过于苛责,后来,李渊病危,便要求待自己病逝后,丧服以本朝制度,但陵墓要从俭修建,不宜铺张浪费,李世民全部应允。
最终,病逝于太安宫,终年七十岁,葬于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