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又名武曌,大唐王朝太宗的才人,亦是玄宗的皇后,后篡权夺位,建立武周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一生共用过天授、如意等十四个年号。
其实不论是‘武则天’还是“武曌”,这两个名字在史书中,都并未明确记载武则天的闺中本名,但是武则天的出身记载的清清楚楚,她是大唐开国功臣、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母为弘农杨氏,是正儿八经的隋朝皇室宗亲,这个武士彟虽然后世名声不显,但是他也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受封应国公,要知道在李渊、李世民两朝所册封的国公加起来,也就不到三十个人,可以说武则天的出身还是非常显赫的,只是在她十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了,武士彟去世后,武则天的那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为了霸占全部家产,对杨氏、武则天母女十分怠慢,于是杨氏就带着武则天,离开荆州前往长安居住,他们孤儿寡母的虽然听起来比较可怜,但也远没有那么狼狈,他们毕竟家大业大,即便家道中落想要在长安置办一套不错的产业还是很容易的。
武则天自幼长得貌美无比,等到十四五岁身体初长开,那更是颇有倾国倾城之姿,李世民听说了武则天的美貌,于是招她入宫,封为“才人”,又看武则天媚态天成,又赐她封号为“媚”,这就是武则天另外两个称呼武才人、武媚娘的由来,也不知是武则天入宫后李世民身体条件不允许,还是李世民不太喜欢武则天这种类型的美人,但总之在武则天给李世民做嫔妃的十二年里,从未受过李世民的特别宠爱,在李世民晚年,武则天不知怎么一来二去的就和小她四岁的太子李治勾搭上了,李世民驾崩后,李治顺利继位,武则天作为先帝嫔妃,与李世民的其他嫔妃一起,被送到了感业寺出家当尼姑。
一年以后,李治秉承他们李唐家族身体里,那一丝微薄却强大的鲜卑人血统,对他亲爹李世民的女人也来了一个父死子继,让武则天还俗并召入宫中,封她为二品昭仪,后宫地位仅在当朝皇后之下,武昭仪就是武则天在李治一朝前期的称呼,武则天的肚子也争气,她被李治召入宫不久就为李治生下了一个儿子,在李治的八个儿子中有四个都是武则天所生,足可见李治对她的宠爱程度,凭借着李治的专宠,武则天很快就打败了萧淑妃、王皇后,哪怕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元老大臣坚决反对,武则天还是如愿被李治册封为皇后,那些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大臣也全都遭到贬逐。
李治后期,由于他身体越来越差,无法全身心处理国事,朝政逐渐由武则天这个能力突出的女强人所把持,在李治后期,李治与武则天并称“二圣”,史称“二圣临朝”,在大唐称皇帝为“圣人”,武则天俨然已有女皇风采,李治死后,武则天想要称帝的心思那是昭然若揭,她最有能力的两个儿子李弘、李贤因为受不了这个强势母亲,一个抑郁暴毙、一个自尽而亡,武则天剩下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是又怂又没能力。他们在武则天的操控下各自做了几年傀儡皇帝,向世人展现自己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后,先后被武则天所废。
武则天在她六十七岁终于如愿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女皇,改大唐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还给自己改名武瞾,意指自己日月当空,武则天在位后期,她又给自己加了一个“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意为“以天为则”,效法天道,以此强调自己这个女皇帝的统治权威,这也是“武则天”这个称呼的出处,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也算兢兢业业,能力也值得称道,但是在封建王朝,女尊女卑之观念深入人心,反对她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在她当了十五年皇帝后,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一帮大臣联合李唐宗室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扶持李显重新登基。
最终,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终年八十二岁,葬于乾陵,陵前立有无字碑,后世史学家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无字碑是象征着武则天超越世俗对帝王的评价标准,无须碑文彰显共计,是非争议留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