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小名岧郎,大唐王朝的第九位君主,年号建中、兴元、贞元,是为“唐德宗”。
李适是李豫的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李适的人生就如同李隆基一般割裂,继位初期他政治清明,国家内一片兴旺之势,但没有持续多久,他便开始整日贪图享受,任用宦官,李适的一生见证了大唐的兴衰,也为大唐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李适十四岁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天下动荡不安,李豫继位称帝,并下旨任命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命他指挥军队清剿剩余叛军,李豫联合回纥等部,数方兵力对史朝义的势力发动了进攻,在安史之乱被顺利平定后,李适便因功封赏为尚书令,不久后又因其长子的身份,被李豫立为了皇太子,在李豫驾崩,李适继位后,朝中大臣为李适献上了尊号“圣神文武皇帝”,李适初期时任命崔佑甫为宰相,当时的朝堂中一片振兴之景,而后杨炎被举荐为相,并主张两税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豫在位时李适便见到其宠信宦官的弊端,使得他们在朝堂上独断专权,揽财无数,因此他继位后痛斥宦官,他先是将有所企图心宦官刘忠翼赐死,随后又将私自收受贿赂的宦官处罚并流放,在此番铁腕手段后,一众宦官皆是有所收敛。
李适任命御史中丞卢奕之子卢杞为相,但卢杞阿谀奉承、嫉贤妒能,只要是不愿归顺他的都会被其所害,后来他为了筹集军饷,实行苛捐杂税,使得国家的收入直接减半,这一举措也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加剧了动乱,李适决定限制藩镇节度使的实力,恰巧河北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身死,他的儿子正申请子承父任,而李适则拒绝了他的请求,目的便是铲除藩镇之志家族相传这一弊端。但此番做法也引起了以田悦等人为首的不满,于是联合数名节度使发起了反抗。而后,李适命几位依附于他的节度使前去平定叛乱,最终在田悦等为首之人身死后,纷纷投降,不敢再战。
李适便将其封地分为三份以此来削弱其势力,而这番举措引起了以朱滔为首的众人的不满,于是朱滔、武俊等五人便联合起兵讨伐朝廷,而李适在调兵去往前线时,士兵们因饭菜简陋,并且毫无赏赐而愤怒,在途经长安时便冲入宫城内劫掠,并拥立朱滔的哥哥朱泚为帝,而李适只得逃往梁州避难,直至前线将士逐一回朝,将其擒下,动乱才得以平息。而李适的削藩政策也被迫终止,李适因叛军攻城时,其余大臣皆四散而逃,唯有以窦文场、霍仙鸣为首的诸位宦官跟随保护于他,于是便开始重用二人,并命二人执掌禁军,对二人委以重任。
后来与吐蕃的交战愈演愈烈,朝堂的财力便有些吃紧了,于是李适命裴延龄负责此事,裴延龄便以各种名义大肆敛财,剥削百姓,使得民众苦不堪言,不久后,大唐便与吐蕃订立了盟约,割让了一片地区示好,以此换取和平,但随后双方又因安西、北庭两地的归属产生了争执,于是再度展开大战,吐蕃一番以求和为借口,诱骗大唐将领浑瑊前往,随后又将兵马埋伏起来,将其随行之人全部扣押,部下也尽数杀死,李适采纳了李泌的建议,与回纥、云南、大食交好,以此牵制住了吐蕃的兵力,吐蕃不得已之好求和,后来在新年之际,李适因太子李诵无法前来祝贺而难过,从而病倒。
最终,李适病逝于会宁殿,终年六十四岁,葬于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