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亲子沟通的7C原则

一、可信赖原则

要想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首先要遵循可信赖(Credibility)原则,即在互相信任的气氛中进行沟通。这种气氛应由主动沟通者(即父母)创造,它直接反映父母是否具有真诚的沟通态度。

可信赖原则的核心就是父母以身作则,不能撒谎,要能够说到做到,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信赖。比如,妈妈要去参加朋友聚会,无法带上孩子。如果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说:“妈妈别走,陪我,陪我。”这时母亲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告诉他自己只是暂时离开,很快就会回来。其次,母亲必须遵守诺言,用最短的时间结束聚会,回家陪伴孩子。如果孩子年龄太小,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母亲临走之前可以亲吻或拥抱孩子,回来后再次亲吻或拥抱他,这样就可以给他留下“母亲没有离开、可以信赖”的印象。

一个周末,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打迷你高尔夫。他走向售票处问道:“小姐,门票多少钱?”

“成年人100里拉,6岁以上的小孩也要100里拉,刚好6岁或小于6岁的小孩免费,您的孩子几岁了?”

父亲回答说:“那个未来的医生7岁,另一个未来的律师3岁,因此,我得付200里拉。”

售票员笑了,说道:“先生,其实您只要告诉我较大的男孩6岁,就可以省下100里拉,我又看不出6岁男孩与7岁男孩有什么差别。”

父亲回答说:“你说的没错,你看不出有什么差别,但是孩子知道,那是不同的。”

故事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了诚实的榜样,这种诚实能够换取孩子的信赖。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像他那样,用一言一行影响孩子,在亲子沟通中就更容易获得孩子的信任。

需要注意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亲子之间的信任感也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有些父母为了尽快稳定孩子的情绪,偶尔会编一些“善意的谎言”。时间久了,孩子一旦发现,心中就会想:父母是世界上最值得相信的人,可是他们仍然会骗自己。由此一来,他对周围世界的信任度便会大大下降。因此,父母切忌使用“善意的谎言”。

二、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Context)原则也可翻译为“情境架构”,意思是沟通时既要照顾到父母的感受,又要照顾到孩子的感受,而且使用的沟通语言必须与情境,如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时间环境等保持一致、互相协调。这里说的情境可以理解为家中、公园里、车里、超市里等,也可以是与孩子在一起的任何地方。只有将父母、孩子、情境这三个要素统一、融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亲子沟通效果。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孩子在寄宿制学校上学,今天是周日,下午孩子就要去学校了。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想照顾到自己的感受,可以分四步传递自己的信息。

第一步,表达我观察到了什么。可以说:我看到你的情绪有些失落。

第二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你下午就要离开家去学校了。

第三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可是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一家三口去公园散散步吧,还可以晒晒太阳。

第四步,表达自己的期待。可以说:我们出去散步最多用一个钟头,回来后离去学校还有一个钟头,我们利用这一个钟头时间安排你自己的事情,怎么样?

要想照顾到孩子的感受,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倾听。认真倾听孩子的看法和意见。

尊重。尊重孩子的人格、看法和意见。

积极关注。对孩子的言行给予关注,避免用漫不经心的态度与其沟通。

真诚。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由于双方的观点、认知、理念不一致,往往会起争执。作为沟通发起者,父母必须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样才能以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

另外,沟通的语言要与情境相协调。情境包括双方的角色与关系、沟通的氛围、沟通时的环境或社会背景。

比如,父母带孩子来到公园,看见老大爷在打乒乓球。孩子被眼前飞来飞去的乒乓球吸引了,这时可以对他说:“白色的小球好玩吧?”

“发出的声音很好听吧?”

“看,小球飞得多快啊!”

年龄较小的孩子往往会回应:

“球,球,好玩。”

这种语言与环境相协调的沟通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可接受原则

可接受(Content)原则是指沟通内容必须引起沟通对象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易于让他们接受。

在与孩子沟通时,许多父母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常常想“应该对孩子说什么”,却不考虑“如何说才能让孩子接受”。

很多父母在孩子去学校之前都要再三嘱咐,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和同学发生矛盾要向老师汇报……但孩子听多了就会产生反感,甚至会觉得“天天说的都是这些,真烦人”。

显然,孩子并没有接受父母传递的信息。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地接受我们传达的信息呢?父母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掌握说话的技巧

与孩子沟通时,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一直拖到晚上9点多。如果父母说:“怎么写得这么慢?明天还要上课,赶紧写,写完睡觉!”孩子本来就在因为没写完作业而感到心中烦躁,再听父母这样说,往往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更加磨蹭。

如果父母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这样对他说:“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问我们,以后写作业要抓紧时间,否则休息不好,第二天上课犯困,听不懂老师讲的知识。”孩子听了,会觉得父母是在帮自己考虑问题,一般更容易接受。

再如,我们想让孩子去扫地。如果对他说“你去把地给我扫了”,这种命令性的言语总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表达方式,“如果有人帮我扫地,我会非常开心”,孩子就会觉得“我的付出能给父母带来快乐”,从而乐意去扫地。

2.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与孩子沟通时,有些父母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些父母会这样说:“怎么才考了91分?还不如上次呢!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孩子虽然嘴上不会说,但心里可能会想:哼,你小时候?你小时候还不如我呢!

如果换一种说法,结果就会大不相同,“这次考了91分,有些退步了。不过我小时候经常考80多分,还不如你呢。继续努力吧!”这样就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他们受到鼓励,以后会更加努力。

3.选择合适的时间

与孩子沟通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否则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孩子正在全神贯注地看动画片,父母突然凑过来说些事情。谁都不愿意被无缘无故地打扰,孩子没有做好沟通的准备,结果多半是敷衍了事。因此,亲子沟通,要选择在双方都空闲且心情放松的时候进行。如果有很重要的事情需要马上沟通,那就让孩子先停下手里的事情,然后再与其沟通。

四、明确性原则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父母这样教育孩子:“我已经跟你说了好几次了,怎么还是做不好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执行“明确性(Clarity)原则”,孩子没有真正领会父母的意思。

我们知道,沟通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信息的发出者、信息的接收者、传递的方式。沟通的目的就是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然后正确执行、予以反馈。如果父母传递的信息不当,如指令模糊,孩子就会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

虽然明确性原则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表述,但简单来说就是传递的信息应该非常明确,以易于沟通对象接受。

父母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真实意图,再给予明确答复。

例如,儿子问:“妈妈,你去买菜吗?”

儿子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他想跟着妈妈去买菜,这时妈妈可以回答:“马上就去,你和妈妈一起去吧。”儿子会高兴地答应:“好!”

二是他想趁着妈妈出去买菜,玩一会儿游戏。

这时妈妈可以说:“上午不去,等你写完作业,下午再去。”

此时儿子只能回应:“哦,好吧。”

其次,要避免沟通缺乏主题,比如:“你在干什么呢?马上就要开饭了,去洗手吧。瞧你的房间乱七八糟的,我已经说过多少遍了,女孩子更应该讲究卫生,回头收拾一下。哦,对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写完了吗?”

像这样语言混乱的沟通方式,恐怕任何一个孩子都难以接受。正确的说法是:“马上开饭了,赶快去洗手。”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再次,要告诉孩子完成事情的方法。一次良好的沟通,一般含有正确的行动手段和程序说明。如果父母说“下次一定要注意了”,或者“先不去管它”等,孩子不一定总能准确领会父母的意思。这时,父母就应详细地告诉孩子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最后,要明确告诉孩子完成事情的时间。比如,对孩子说“我们下午要去外婆家,你上午抓紧时间写作业”就是一条语意不明的指示,因为它没有说明留给孩子多长时间写作业。正确的说法是:“我们下午要去外婆家,12点钟吃午饭,你要在11点半之前完成作业。”

五、多渠道原则

多渠道(Channels)原则是指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向孩子传递信息。主动沟通者(父母)应当尽可能使用已经存在且孩子熟悉的方法。

总是使用同一种沟通方式,孩子心里会产生抵触和厌恶,因此,除了用语言沟通,还可以挖掘其他沟通方式,让沟通变得灵活多样。例如,父母可采取以下几种沟通方式。

1.使用眼神

孩子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可能听不懂父母讲的道理,但却能够领会眼神传递的信息,如眯起眼睛微笑,孩子就能明白父母在表达善意;瞪大眼睛盯着他,孩子就能明白父母在表达怒意。

2.拥抱

当孩子受委屈时,父母的拥抱能够直接安抚他们的情绪。

3.暗示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可以摇摇头、摆摆手,或者拉拉孩子的手,用暗示的方式制止其行为,这比直接开口批评更易于使孩子接受。

4.倾听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父母要认真倾听,并选择适当的时机插话:“是吗?太好了!快往下说呀。”

5.俯下身子或者蹲在孩子面前

与孩子的双眼对视,这样能够满足孩子的自尊心,使沟通更加顺畅。

6.使用文字

在孩子认识字、会写字的情况下,父母可以给孩子写留言条,这既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又能够更好地把握表达的分寸。

7.经常与老师沟通

进入校园之后,老师能够看到每个孩子的表现,父母经常与老师沟通,就能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缺点,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教育。

六、持续性和连贯性原则

亲子沟通没有终点,要想让孩子领会父母的意思,父母必须对传递的信息进行重复,而且在重复中补充新的内容,这一过程应该持续不断,这就是持续性和连贯性(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原则。

比如,为了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父母可以问,“家里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开始的时候,他或许会说出一两种物品,如“皮球、盘子”。此后,父母可以继续问同样的问题,他或许会说出更多种物品,如“皮球、盘子、苹果、西瓜”。采取这种持续的、连贯的沟通方式,可以强化儿童的记忆力、快速提高其认知能力。

再如,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要坚持持续性和连贯性原则。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边欣赏图画书,一边倾听有趣的讲解,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和满足,对于孩子情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父母可以给孩子规定阅读时间,绝对不可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了,这样就可能养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坏习惯。同时,父母还要帮助孩子积累一定的阅读量,经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阅读活动。

要想实现沟通的持续性和连贯性,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帮助孩子确立科学的、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兴趣,制定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目标。父母要持续不断地检验目标实现的情况,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与孩子沟通,共同协商解决。当然了,目标并非一成不变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或者社会需求等因素,不断矫正、重新确立目标。

二是每天都要与孩子沟通。比如,每天晚饭后与孩子坐在一起,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孩子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听孩子讲讲学校发生的有趣事情,等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每天与父母交流的习惯,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是要不断给孩子传授新的知识。比如,当孩子识字以后,每周让孩子学习、背诵一首古诗词。日积月累,孩子的诗词储备量就可能高于同龄的孩子。

七、差异性原则

所谓差异性原则(Capability of Audience),是指与儿童沟通时应该根据其能力(如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注意能力、行为能力等)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这样才能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和接受。

在教育领域,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相当大,遵循差异性原则对其进行训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所说的差异,不仅是指不同孩子之间的差异,也包括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我们可以以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例,聊聊亲子沟通的方法。

1.小学一年级

一年级的儿童刚刚进入小学,面对新的环境,既感到新鲜,又不太习惯,其心理特征表现为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

父母与一年级的儿童沟通时,应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积极鼓励和夸奖他们,激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

二年级的儿童基本上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尽管他们的情绪波动可能仍然较大,但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渴望独立,不愿意让大人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仍需他人的帮助。父母要注意其不良行为,一经发现要及时纠正;在学习上仍然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

3.小学三年级

三年级的儿童从情感外露、不自觉,逐渐转变为内控、自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自主权,并且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对集体活动感兴趣,能够区分集体中其他同学的优点和缺点。有些孩子可能会有过高的自我评价,甚至可能出现自负的心态。因此父母要耐心引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4.小学四年级

四年级的儿童喜欢争论。如果同学之间对一个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他们希望老师公正评判。此外,男女生开始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四年级的儿童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评价意识,如果老师批评不当,心里会感到非常委屈。

父母与四年级的儿童沟通,应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及时发现孩子的各种社交障碍并及时解决。在学习方面,要提醒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后养成验算、检查的习惯。

5.小学五年级

五年级的儿童,其独立意识、竞争意识、自控能力都在进一步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他们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也是为了赶超同学。

父母要帮助五年级的儿童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要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学六年级

六年级的儿童,其自主意识更加强烈,习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对父母和老师常常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任务较重,可能使他们感受到心理压力,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这时,父母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督促孩子继续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为小升初做好准备。 +iW0A/tvgILu9bKxqSCLyDgbgGNARv7GN3Y+erPYr5Wi0jcwFV1K/yGlsUei3B4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