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亲子沟通的意义

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可以打开孩子封闭的心灵,这不仅能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能够及时引导孩子的人生发展方向。改变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能够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一、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传递思想感情、捕捉对方反馈的信息的过程,沟通的目的就是达到思想一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父母全方位认识孩子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缺乏了解。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偷拿了小朋友的文具,父母得知后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呢?我们家的孩子从来不拿别人的东西呀!”

经常进行亲子沟通,可以让父母全方位认识孩子。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陷,才能一步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影响孩子人生目标的确立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其人生目标的确立需要父母的指导。在亲子沟通不畅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其成长具有“自由性”,父母都不知道孩子的最终发展方向。而良好的亲子沟通则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人生目标。

一位父亲在儿子小学时候给他定的目标是:每周学会200个生字、记住50个英语单词、学会唱一首歌、画三幅画等。儿子认认真真完成了这些目标。

上了初中,父亲给他定的目标是:考进重点高中、在班级的综合排名在前3名。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考进了重点高中,在班级的综合排名也维持在前3名。

后来儿子考上大学,学了英语专业,毕业后当了翻译,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不得不说,儿子取得的成绩有父亲严格督促的功劳。

现实中,虽然很多人有学识、有实力、有经验,但是由于其目标设定得太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导致一生碌碌无为。

3.有利于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的抱怨:“我很爱我的孩子呀,为什么他一点也感受不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种亲子沟通的方法。

(1)下班后,母亲给女儿买了她平时爱吃的水果,并问她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女儿思考了一会儿,说:“我为妈妈唱首歌。”

(2)儿子数学考了满分,回家后高兴地问爸爸周日能否带他去游乐园。父亲说:“就算你没考满分,我也会带你去的。带你去不是因为你的考试成绩好,而是因为爸爸爱你!”

在第一个例子中,母亲听到女儿唱歌,获得了暂时的愉悦。可是她发现“到后来,不给孩子一些奖励,孩子就不愿为她做一些事情”。这是因为她的做法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上的错觉:要想得到父母的爱,就需要付出些什么,这是有条件的爱。长此以往,孩子心理上就会缺乏安全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在第二个例子中,爸爸的做法非常正确。因为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并不会因为他们付出了爱就期望孩子达到什么目标。这种没有操控性和目的性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由此可见,采用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能够营造有爱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赞美与包容,从而建立对家庭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

4.有助于孩子融入社会

亲子沟通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自我形象的过程。通过良好的沟通,孩子能够掌握正确的沟通理念和技巧,养成替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品质。这样的孩子无疑会受到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喜爱,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浩浩是一名小学生,在他还未出生时,爷爷患了中风,差点成为植物人,于是一家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爷爷。

浩浩从小就知道把最好吃的东西给爷爷吃、把最好玩的东西给爷爷玩。在学校,他是懂事的“小大人”。每当同学为一些小事吵闹,他总会主动上前劝阻。他和颜悦色地劝说,总能使犯错的同学心平气和地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因此,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明白了做人要有爱心、有孝心的道理。此外,这种沟通方法也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助力孩子人格魅力的形成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含义非常广泛。我们可以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环境因素和人格因素。也就是说,除了环境因素外,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个体自身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性格、气质、动机、理想、价值观、爱好及倾向性等,是个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综合体”。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儿童也不例外。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不仅关系到其正常的心理发育,还会影响其今后的人生轨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培养孩子人格魅力方面,亲子沟通起着很大的作用。

亲子沟通可以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有助于孩子释放压力,等等。需要提醒的是,亲子沟通是父母的一门育儿自修课。由于父母与孩子存在年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差异,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如细雨润物,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二、影响亲子沟通的主要因素

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家庭结构

我国的家庭结构类型大约有十种,其中最常见的为核心家庭和三代人家庭。核心家庭就是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通常称为“小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简单,是所有家庭中最稳定的一种。三代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再加上父母的父母,也称主干家庭。

这两种家庭结构的成员的数量、年龄均不相同,因此也会对亲子沟通产生一定影响。孩子年纪尚小,对不同亲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在主干家庭中,祖辈不可过于娇惯、溺爱孩子,不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否则就会助长孩子爱慕虚荣、自觉高人一等的心理。父母更要教育孩子尊敬长辈,不可大声呵斥、打骂祖辈。

2.夫妻的自我状况

夫妻的自我状况包括其幼年的成长环境、文化程度、价值观、夫妻关系、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情绪状态等。许多父母在身体疲惫或者情绪低落时,会放大孩子的缺点,对孩子大声呵斥批评,这样自然会影响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

大量事实证明,在夫妻关系和谐、教育理念相似、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更容易和孩子沟通。如果夫妻经常争吵、意见不合,则往往会给亲子沟通带来障碍。

3.孩子的性别

科学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的大脑成熟的顺序并不相同,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也存在一定差异。男孩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缜密性等方面优于女孩;女孩在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清晰性等方面优于男孩。此外,男孩往往性子急躁,缺乏耐性,女孩则比较稳重,且内心敏感细腻。

男孩与女孩的区别是父母进行亲子沟通时必须考虑的。与男孩沟通时不需要拐弯抹角,或者夹杂太多的情绪,而应使用简短直接的要求和指令;与女孩沟通时,则要满足她的情感需求,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画一幅简单的图画,然后再慢慢传递我们的要求和指令。

三、常见的不良亲子沟通模式

常见的不良亲子沟通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是指责埋怨型。

这类沟通模式多数由口头语言体现出来,少数也会由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如瞪眼、用手指指孩子,这类父母一开口就是指责埋怨:

“你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花瓶都打碎了!”

“成天就知道玩手机,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写不写了?”

“我算倒了霉了,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熊孩子?”

打碎花瓶,只顾着玩手机而忘写作业等是孩子常犯的错误。由于孩子心智发育尚不完全、控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犯这些错误在所难免。忽略了孩子的优点,一看到孩子犯错就指责埋怨,往往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产生懊恼心理:“我怎么又犯错误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是迁就讨好型。

与指责埋怨型相反,这类父母的最大特点是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他们把孩子当作王子、公主,处处迁就讨好:

“你去吉他兴趣班报名吧,爸爸送你一部刚上市的智能手机。”

“你看妈妈这脑子,忘了你不喜欢吃鸡肉了,明天给你做条鱼吃。”

“我的小宝贝,求求你,快点吧,马上就要迟到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沟通方法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温和,但后果非常严重。孩子会从心理上认为父母处处让着自己,自己高人一等,会有一种优越感,很容易形成依赖、固执、软弱、任性、爱慕虚荣等人格缺陷。

三是打岔唠叨型。

当孩子述说某件事情时,有些父母会打岔、转移话题:

女儿:“爸爸,今天上体育课,班长的鞋子‘飞’到空中,恰巧挂在树上,太有趣啦!”

爸爸:“先把书包放下,茶几上有酸奶,你喝了吧。”

父女俩的交谈,正应了那句话——风马牛不相及。女儿认为班长的鞋子挂在树上是一件有趣的事,她的心理需求是让爸爸共同分享快乐,然而对方转移了话题,沟通失败。

还有些父母爱唠叨:

儿子:“妈妈,我想买条裤子。”

妈妈:“你春节时买的那两条牛仔裤都还好着呢。上个月二叔不是也给你买了一条蓝色裤子吗?你这孩子怎么回事,究竟要穿多少条裤子?现在的钱多难挣啊,不买不买……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听到了吗?”

儿子丢下一句“不买就不买”,一摔门,回到自己的房间。

这种唠叨型沟通模式毫无效果,还会让孩子陷入烦躁、焦虑之中,很容易使孩子出现对家人的逆反和抵触,长大后也会缺乏安全感。

四是超理智型。

沟通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目的是消除双方的分歧、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而超理智不同于理智,如下面这位父亲:

“爸爸,我想买个铅笔盒。”

“为什么?”

“现在这个不好用了。”

“怎么不好用了?”

“昨天掉地下摔坏了。”

“一点都不知道爱惜东西。”

“……”

这就是典型的超理智型沟通模式,父母以“完美”的提问,让孩子无法将沟通进行下去。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在“超理智”的约束下,长大后很容易出现缺乏热情、刻板固执等不良社交障碍。 0Oj41Jbn9xWGzXoNULDk7LHuj9ck8pgiWA979MgNJGuYFzvRwz/TUSz3wuX4Bs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