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了解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发展特点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只能发简单的沟通音节到词汇量逐渐增加;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从“情境性言语”到“连贯性言语”;后来逐渐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掌握儿童语言沟通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父母在这方面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其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智力测验中,言语能力常常被作为测验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指标。从呱呱坠地,儿童便开始学习语言,从最初的发音含混不清,到表述流畅,一般会经历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的发展过程。

对话言语是人们通过相互谈话进行沟通时的言语,既是一种情境言语,又是一种简约言语。心理学上的对话言语指两个人或多个人进行沟通时的言语,是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对话言语是有互动的,假如一方讲话,另一方不讲话,就会出现沟通障碍。

出生不久的婴儿不会说话,但已经具有使用“对话言语”的能力。随着婴儿一天天长大,他们看到父母和自己讲话时,小嘴就会一张一合地予以回应,直到能够发出简单的“啊”声。

儿童“对话言语”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就是具备“话轮意识”。“话轮”是谈话中的最小单位,是指“一个说者在会话过程中,从开始说话到停止说话或被他人打断、替代为止所说的话”。比如:“你要去哪里?”“我去公司。”“你要去哪里”是一个话轮,“我去公司”又是一个话轮。3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具备了话轮意识。父母和他说话时,他会安静地倾听。父母停下说话,他便会以“嗯、啊”之类的词语与其沟通。

2岁到3岁的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发展非常迅速,一般都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用语。从说单字到说双字词,然后会说简单的短句,如“妈妈去买菜”,等等。

3岁到4岁的儿童已经能够主动讲述生活中的事情,但由于词汇贫乏,表达很不流畅,常有一些多余的口头语。同时,他们会主动发起沟通,常常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时,父母应积极配合,满足孩子的沟通需求。

5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使用“为了”“因为”“后来”“结果”等词汇,也能够使用“但是”之类的转折词。例如,“我要回家了,因为妈妈在等我吃饭”“虽然我想和你玩,但是今天要去外婆家”等。

5岁之后,随着独立性的不断发展,儿童沟通的方式逐渐从“对话言语”过渡到“独白言语”。所谓独白言语,是指一个人独自进行的言语,如演讲、报告、背诵诗歌、自言自语等。

受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儿童往往会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进行独白言语。比如,把一个玩具当作有生命的小朋友,对玩具说,“你渴了吗?姐姐给你喝水”“你热吗?姐姐给你扇扇子”,而且能够在重复讲话中感到心情愉悦。

独白言语能够提高思维能力,比如,我们看到几个儿童在一起玩,他们各玩各的、各说各的,这种方式被称为“集体独白”。就算一个儿童的言语好像刺激了另一个儿童的言语,他们仍然是各说各的、各玩各的。实际上,在这种独白言语的刺激下,儿童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儿童的独白言语是在对话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没有沟通对象的配合,必须用连贯、准确的言语进行表达,因此,独白言语比对话言语更为复杂、更为高级。

二、从“情境性言语”到“连贯性言语”

由于年龄所限,3岁左右的孩子不能用完整的言语表述想法,只能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往往还要加上手势和表情作为辅助,存在表达跳跃的现象,这种言语就是“情境性言语”。父母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境,观察儿童的表情和手势,边听边猜,才能明白他们的真正意思。

例如,一个3岁的孩子向别人讲述一件事情:“有警察叔叔,小偷,打架……太厉害了。电视上看到的,爸爸也看了,还有妈妈。”他一边讲,一边做出一些表情和手势,好像别人已经知道他要讲的内容似的,其实听者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明白他的意思。

由于掌握的词汇不够丰富,言语表达能力较弱,3岁之前的儿童基本上都使用情境性言语,这种言语在儿童的交际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情境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下降,使用连贯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上升。所谓连贯性言语,是指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反映完整而具体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讲述者的意思的言语。

儿童的言语功能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在叙述不太熟悉或预先没有考虑的事情时,言语的情境性成分和非言语线索较多,语句很不流畅;在叙述比较熟悉的事情,或者讲述由父母事先讲过的故事时,叙述的连贯性就较强。

5岁左右,儿童掌握的词的种类逐渐丰富,连贯性言语逐渐占据了沟通活动的主导地位,言语表述更具独立性,主题更加明显,纯语言性不断增强。

比如,几个孩子玩游戏,他们会说:“你千万别动,等我下达命令,你再开枪。”从动物园回来后,他们会向别人描述当时的情景:“今天上午爸爸带我去了动物园,里面有猴子、大象、老虎、孔雀、长颈鹿,非常好玩。”

总之,从情境性言语到连贯性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为其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学习书面语言奠定了基础。

三、语言的逻辑性提高

语言逻辑,就是能够合情合理地与常人交谈,而不会出现思维混乱、语序颠倒、语言发散的情况。儿童语言功能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逻辑性逐渐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中包含了“时序概念”

人脑认识时间和顺序的概念的过程比较复杂,儿童正确掌握时间长度、时间关系,以及由近到远的顺序关系,需要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然后才能用具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们渐渐会说“早晨要起床喽”“马上吃午饭了”“晚上睡觉觉”“等一会儿我去拿……”“先洗手后吃饭”“先喝奶后睡觉”,等等。

2.语法进一步发展

儿童语法的发展表现为讲述时由短句子向长句子的过渡、由零碎向完整的过渡、由简单向复杂的过渡。

4个月到5个月的婴儿只会发出简单的“哦”“啊”等单音节。

6个月到12个月时,他们就能够清晰地说出“妈”“爸”等字,有的孩子在8个月时就可以说出“妈妈”和“爸爸”;会模仿父母说话的语气和语调,还会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1岁到1.5岁时,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能认识一些常见物品,如苹果、帽子、勺子等,因此,掌握的语言常常与身边的物品有关。比如,他想吃苹果了,便会说:“妈妈,苹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语言逻辑性,妈妈要及时回应:“妈妈马上给你一个苹果。”如果他想到外面去玩,就可能会说:“妈妈,帽帽。”妈妈要回应:“好的,马上给你戴帽帽,然后出去玩儿。”

这个阶段,儿童语言的一大特点是以音代物,即常常用物体发出的声音代替物体的名称,如把小狗叫作“汪汪”,把汽车叫作“嘀嘀”。这种语言特点的形成与儿童“以音代物”有关,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容易将“汪汪”和“小狗”、“嘀嘀”和“汽车”联系在一起。

1.5岁到2岁时,他们语言的逻辑性进一步增强,能够说出结构完整但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子,如“宝宝看看”“宝宝喝水水”,等等。

3岁的儿童不但能够理解并直接感知事物,而且能描述他们所熟悉的但未直接感知的事物。这时,儿童基本上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并能使用一些修饰语,如“两个娃娃玩弹球”“小美的衣服很好看”,等等。

3岁到6岁时,儿童已经掌握了大部分语法,语言的逻辑性不断提高,能够使用主语、动词、形容词、连词等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比如:“如果你给我黑色的小汽车,我就和你玩”“今天圆圆不但穿了漂亮的衣服,还扎了个漂亮的辫子”,等等。

6岁到12岁的儿童已基本具有成人的语言能力,但仍然在不断积累词汇,以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这时,他们除了喜欢听故事、复述故事,还能总结出故事的主题;此时,他们已熟悉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及语言的逻辑性,如果有人说错了,他们会做出判断,并且能够指出别人的语法错误。

3.掌握表示逻辑的连词

在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孩子慢慢会掌握以下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

承接连词:就、于是、至于、说到、像、比如,等等。

并列连词:与、同、和、跟、及,等等。

选择连词:或、不是……就是……,等等。

因果连词:由于、因为、原来、因此、所以、以便,等等。

转折连词:但是、然而、却、不过、不料,等等。

比较连词:好比、似乎、好像、如同、等于、不如,等等。

假设连词:假如、假使、如果、要是,等等。

总之,儿童语言的逻辑性与其大脑思维能力、心理发展程度互相依存,紧密联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从孩子3岁开始,父母就要注重提高孩子的语言逻辑性,采用提问题、讲故事、强化数字概念、指导阅读等方法,可取得良好效果。

四、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交流工具,是学习、社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会逐渐掌握以下语言表达技巧。

1.控制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一般情况下,儿童说话时音量高低适中,而且会与场景互相配合。但是当想要强调某一点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得大声一些,以便引起父母及周围人的注意。

比如,父母问孩子:“宝贝儿,今天幼儿园老师表扬你了吗?”

他会提高音量回答:“表扬啦,表扬啦!”

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打翻,父母问:“是你打翻的吗?”

孩子这时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会压低声音说:“是我,是我不小心碰掉的。”

2.控制说话的速度

儿童说话的速度不仅能体现其性格,也能反映出当时儿童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语速较快的儿童,性格相对活泼外向;语速较慢的儿童,性格相对比较老实,也偏于内向。无论是外向型儿童还是内向型儿童,只要成长到一定阶段,他们都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说话的速度。

孩子心情愉快的时候,语速往往较快,比如,遇到下雪天,他们便会说:“下雪了!下雪了!树枝变白了,屋顶变白了,大地变白了!”

当孩子心情沮丧时,语速往往较慢,比如,他给父母讲故事:“小白兔来到山上采蘑菇,好不容易装满了一篮子,可是回家时摔了一跤,篮子掉到悬崖下面去了。小白兔伤心地哭了,呜——呜——呜——”讲到伤心的事时,孩子的语速往往会变慢。

3.把握语言的停顿

我们说话时,有些句子太长,一口气说不完,只能中途停下来换气,此时就产生了停顿。此外,停顿是表达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停顿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内容、更加明确地体现情感。孩子学会适时停顿,说明他的沟通能力正在慢慢提升,比如:

妈妈:“今天晚上我们去吃汉堡。”

女儿:“嗯?你说吃什么?”

妈妈:“汉堡。”

女儿:“哦,好的。”

女儿没听清妈妈说的话,于是问了一下。妈妈意识到女儿没听清她说的话,便又重复了一遍。女儿理解了妈妈的意思,回答中说了“哦”之后略作停顿,意思是告诉妈妈她已经听明白了。

总之,如果孩子能够调整声音的高低、变换说话的速度、学会适时停顿,与人沟通时其语言便会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CcWr2c+vZ4wE01KttX/HgC/y4j8i0JXIvSSdxZRuVcP7GroGxHfXAvKWpp4yaj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