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点。父母如果能掌握其心理发展特点,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便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儿童是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心理活动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这个过程具有连续性、阶段性、方向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我们先讲述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1.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如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儿童心理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总以前一个时期的发展为基础,而又为下一个时期的发展做准备。以儿童的思维发展为例,由于受外界环境影响,2岁左右的孩子即能借助感觉、知觉和动作进行某些思维活动,如摆弄一些积木,这就是直觉行动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在大脑中储存的外界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越来越多,其能借助大脑中储存的形象进行思维活动,如把积木搭好,这就是具体形象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一定时期内其会表现出本质性的重要差异,如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等。下面我们按照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对其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婴儿期(0岁到2岁)

从4个月开始,婴儿就能区分各种颜色,辨别不同气味,也能分辨出亲人和陌生人。半岁左右的婴儿就可以认出母亲,而且能建立起一些条件反射,部分婴儿会有短暂的记忆力。7个月到8个月的婴儿,听到父母的某些“指令”,会做出相应的表现。10个月到11个月的婴儿,会逐渐明白一些词的意思,能够用一些“碎片语言”回应父母。1岁到1.5岁的孩子可进入理解语言的初步阶段。而1.5岁到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想象力。

在这一阶段,父母除了要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外,还要满足其心理需求,如多一些身体触摸、语言沟通、表情交流等,以此传达对婴儿的爱意;这对培养孩子的爱心非常重要。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岁到4岁)

2岁到4岁的儿童,自我意识逐渐显现。表现为:一是“私有”意识,如不想让别人碰自己的玩具、食物;二是独立意识,比如不愿意让大人帮忙,而是自己去取柜子上的玩具,如果无法完成,就会表现出不满情绪,如哭闹、扔玩具等。总之,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封闭、狭小的空间,而渴望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独立做一些事情,如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及时帮助,切记不可拖延,这将有利于孩子形成独立自主、责任感强、意志坚定的品质。

第三阶段:学前期(4岁到6岁)

这个阶段,儿童最明显的心理变化是想要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在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会试探性地做某些事情,如骂人、打人,触碰父母的底线。假如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就会产生愉悦感,创造力、想象力就可以持续发展;反之,如果他们的行为受到父母的否定、压制,甚至嘲笑和指责,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和内疚感。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让孩子充分融入家庭中,让其在形成独立意识的同时渐渐形成集体意识。如果孩子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父母应在尊重孩子、稳定孩子情绪的基础上,耐心与孩子沟通,既要宽容温和,又要坚持原则,这样有利于孩子提升自信心、提高控制力。

第四阶段:学龄期(6岁到1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这个时期,他们的智力快速发展,已经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如喜欢帮助父母端端饭菜、取个东西等。上学后,儿童的心理依赖重心逐步由家庭转移到学校及其他活动上,他们需要承担简单的自我服务性的职责,如自己吃饭、穿衣、整理玩具,在老师的指导下打扫卫生,等等。

这一阶段,儿童如果因勤奋做事而得到鼓励,日后就会养成良好、积极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如果勤奋得不到同伴、父母、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并逐渐形成自卑心理。因此,父母要经常赞美孩子,肯定孩子每一次通过勤奋得到的结果,帮助其逐步完善自己的整体人格。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孩子出生之后,其心理发展就会表现出方向性与顺序性的特征,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逾越。比如,3个月到4个月的孩子已经有了抓握意识,但还没有完全掌握抓握的技巧,常常是手够不到物体或者错过物体,就算拿住了也不稳当,动作相当笨拙;6个月到7个月的孩子则能用手随意抓东西,并且能把东西放到嘴里。这必须等待孩子逐渐学习、领会“抓”这个动作,这个发展过程不可逾越。所谓发展过程不可逆转,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学会直立行走后,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爬行了。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的心理活动开始是比较简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他们的思维从最初的动作思维,逐渐发展为具体形象思维,再进一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

2.从零乱到条理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乱的,缺乏有机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心理活动逐渐有了条理性、稳定性,并开始出现个性特征。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他们主要受到外界的刺激和驱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主动性逐渐增强,开始能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到了吃饭的时候,最开始是在父母的督促下才能来到饭桌前,到后来则主动坐到饭桌前。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一致。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年龄段,某一方面的发展不平衡。

婴儿期到学前期,是人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大脑(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前3年是人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儿童在得到最佳物质营养的同时,又需要良好的环境与教育,父母既要善于发现和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又要能够捕捉其个性和志趣,如此,才能为其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就是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平衡,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

儿童的语言发展也表现出不同年龄段的不平衡性。0岁到1.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感知到外界的声音,而且更容易听懂经常传到耳边的语言,如“妈妈”“爸爸”。

1.5岁到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但是没有主谓宾的概念,说的句子也没有逻辑条理;他们喜欢对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问,常常问“为什么”,因此这个阶段也叫“好问期”。

3岁到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完全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喜欢与身边的人进行语言沟通。

6岁到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很多语言知识,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9岁到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加渴望通过语言表达来展示自我,其语言表达也能显示出一定的独特性。

二是同一年龄段各方面发展不平衡。

这里涉及一个生物学兼心理学的概念,那就是关键期。关键期也叫最佳期、敏感期、转折期、临界期,是指在某一年龄段,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处于最佳发展状态,而其他身心潜能的发展则相对较缓。

比如,0岁到1岁是婴儿身高和体重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这一年中,身高会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会增加至出生时的2到3倍。相对而言,其他功能(如消化功能)的发展则较为缓慢。

2岁到3岁是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能掌握一些简单词汇,并且可以运用两到三个不相关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会说“帽帽、外外”,意思是“戴上帽子到外面”,这个阶段,其他方面的发展较为缓慢。

4岁到5岁是儿童注意力和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身边的新衣服、玩具、书画等都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而且儿童会在生活和游戏中逐渐形成想象力,比如,父母把水淋到孩子的头上,他们会非常开心,并且会说:“下雨啦!”相比于注意力和想象力,这一阶段,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较为缓慢。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方面(如语言功能、思维能力、运动能力等)存在差异;或者说在同一时间段,不同个体在某种功能的发展速度、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且是很大的差异。比如,一个儿童擅长绘画但对音乐不感兴趣,另一个儿童则相反,喜欢音乐但对绘画不感兴趣;一个儿童喜欢算术但对文字不感兴趣,另一个儿童则相反,喜欢文字却对算术不感兴趣。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儿童之所以存在心理发展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各不相同。

遗传即亲代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后代获得亲代的基因,相应地,会呈现出类似亲代的形状或特点。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和自然条件,比如,畸形无脑儿天生不具有正常大脑,所以无法形成思维。一个儿童先天失聪,那么他便可能无法辨别声音,长大后一般不会成为演讲家或者歌唱家。

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征的差别,更能够证实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假如我们在医院观察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就会发现有的手脚乱动、哭闹不止;有的则比较安静、容易入睡。

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假设一个婴儿身体组织、器官都非常健全,但如果脱离人类社会,他也不可能学会说话,也不可能形成正常人的心理机制。

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还有生活环境的影响。

此外,家庭教育也会导致儿童心理发展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危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关注不够,孩子的心理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长大后他们可能产生心理危机,形成消极的个性特征,如胆小,自卑,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或他人“鸡蛋里挑骨头”,不喜欢参与竞赛,等等。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有足够的关注,他们长大后一般不会产生心理危机,而且眼界开阔、性格活泼,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UKsoO0Vy/ykB9DV3oHekZFwpnlYHMssl10kHsHZPcEYCffGCV2+cat4IGVrckV1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