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就是一块敲门砖,是我们了解候选人的第一关。对一份简历的精准识别是一名招聘官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区别普通招聘官与金牌招聘官最重要的标准。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但凡有过面试经历的人,可能都懂得如何美化简历,而且有一些机构会辅导候选人写简历,他们懂得运用数据呈现结果,知道如何能让他们的工作经历使HR眼前一亮,觉得这就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然而,“假”的真不了,面试官可以用慧眼来识别虚假的简历。
● 学历造假: 可以通过学信网核实学历的真实性;
● 工作经验、工作职责与职位造假: 面试通过之后可以对过往的工作经历进行背景调查;
● 工作时间造假: 为了满足招聘职责中工作年限的要求以及体现自己工作比较稳定,某些候选人往往会刻意延长在某公司的任职时间;
● 工作或受教育时间的连贯性造假: 需要仔细查看简历上每份工作(项目)的起止时间,发现多项工作(项目)时间重叠或教育经历重叠及时间间断等异常情况,都需要重点关注;
● 薪资造假: 可以让求职者提供薪资流水;
● 职业资格造假: 通过职业资格鉴定中心验证;
● 离职原因造假: 对前任职企业做背景调查,或通过熟人了解。
一份精心制作的简历通常难以发现破绽,但仔细阅读,总会发现一些端倪。例如,一位候选人的毕业年限仅为三年,但简历上的职位却标注为总监或副总监,这往往是一个明显的疑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高的职位,要么反映候选人夸大其词,要么暗示其所在的公司可能规模不大或是初创企业。因此,对于这种“跳跃式”的职位提升,招聘者应当格外小心,应进一步深入核实候选人的实际经历和能力。
除了职位与工作经验以外,学历背景也是判断简历真伪的关键。如果一位候选人的学历与所申请的职位存在显著的不匹配,如高学历却申请低职位,或低学历却声称拥有高级别的管理经验,这些都可能是简历“注水”的迹象。这时,招聘者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候选人的真实能力和职业发展轨迹。
薪资是评估简历真伪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求职者所声称的薪资远高于行业正常水平,这往往是一个警示信号。招聘者应该根据行业薪酬特点、岗位薪酬特点,以及大企业的模块细分等特征,对薪资进行合理评估。对于薪资异常的情况,建议提前进行背景调查,以确保简历的真实性。
“无缝衔接”履历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实践中,求职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少有人能够在短时间内从一份工作无缝过渡到另一份工作。如果一个候选人的每一份工作都与上一份工作紧密相连,几乎没有任何间隔,这很可能是一份经过精心包装的简历。对此,招聘者需要进一步核实,评估其真实性。如果真相确实如此,那么任用这样履历的人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很可能他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在骑驴找马,并没有塌下心来的想法。
不久前,我团队的一名顾问向客户推荐了一份简历,客户随即指出,这位人选在之前的面试中提交的简历与我们提供的版本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人选在某些公司的任职年限上做了“加法”。
我在担任深圳某A股上市集团招聘总经理时,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我们面试的是一位应聘副总裁职位的候选人。由于我多年来专注于高管招聘,在企业内部和猎头公司都有丰富的经验,手中掌握着大量高端人才的简历,我发现,这位人选在我人才库中的简历与提交给公司的版本存在出入,其中一段工作经历被刻意忽略了。当我质询时,他竟坦然表示:“因为我在那家公司工作的时间不长,所以将那段经历与后面的合并,拉长了整体的工作时长。”他的坦然让我很震惊,作为企业的招聘总经理,我自然不能协助他进行这样的操作。
在招聘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个候选人的简历几乎完美匹配岗位的所有要求,招聘官应该保持警惕。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意味着候选人针对该职位精心制作了简历,甚至可能研究了企业的招聘信息并对简历进行了相应调整。一份过于完美的简历可能隐藏了真实情况,候选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并不如简历中描述的那样出色。
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因此过于美化的简历很可能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招聘者应该关注那些关键细节,如教育背景、工作经验、技能和成就等,以判断简历的真实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的记忆能力越来越强,只要候选人的简历曾在网络中出现过,以后即便他把简历重新修改了也会有被更改过的记录。
作为企业的招聘官,既要锻炼好自己的招聘技能,也要利用好各种互联网技术来识别虚假简历,以避免因选人不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