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测谎问题编制:
“参照信息”的准确性

在编制测谎问题的过程中,测谎师应当对“参照信息”的准确性保持高度谨慎,避免因“参照信息”的偏差导致测谎问题未能有效触及真正作案人的犯罪心理痕迹。

在《嫌疑人X的献身》的韩版电影中,出现了女主角白花善接受测谎并顺利通过测谎的情节。下面就以这段情节为例,分析花善为何能够顺利通过测谎。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数学家石固帮助邻居花善制造不在场证明的故事。花善的前夫不断对花善和外甥女允儿进行骚扰。有一天,前夫再次到花善家中纠缠。为了保护允儿,花善勒死了前来纠缠的前夫。这时,听到隔壁动静的石固敲开了门,并主动提出这件事情由他善后。

第二天,有人在河边发现了一具尸体。警察到达现场后,发现尸体面部被毁,指纹也被毁,因此短时间内无法准确识别被害人的身份。警察在现场找到了一把旅馆钥匙,从而将被害人的身份锁定为花善的前夫。经法医判断,死者的死亡时间是在11月9日下午4点到晚上11点之间。

警察来到花善家中,对花善进行询问。警察询问花善11月9日那天在做什么,花善回答称白天在工作,下班后陪允儿看电影。警察调取了11月9日晚上电影院电梯的监控录像,发现当晚花善与允儿确实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为进一步排除花善的作案嫌疑,花善被安排接受测谎。

以下是部分测谎题目以及花善的回答。

问:“11月9日你说你看过电影,是实话吗?”

花善:“是。”

问:“电影是从头至尾看完的吗?”

花善:“是。”

问:“你在11月9日当天见过你的前夫吗?”

花善:“没有,没见过。”

问:“11月9日当天,你跟你的前夫一面都没见过吗?”

花善:“是。”

……

很快,测谎师得出了测谎结论:花善的陈述为真实,其顺利通过测谎。于是,花善被进一步排除了作案嫌疑。但事实上,花善就是杀死前夫的真正作案人。

那么,花善为何会顺利地通过测谎?

原因在于,为了给花善制造不在场证明,石固杀害了一名乞丐,并将乞丐的尸体伪装成了花善前夫的尸体,从而制造了11月9日的案发时间。

而花善杀死前夫的真正时间,其实是11月7日。

鉴于此,在11月9日这天,花善确实从头至尾看完了那场电影,并且在11月9日这天确实没有见过她的前夫。这些都是花善真实的陈述,因此她能够顺利地通过测谎。

换言之:

这次测谎得出了正确的测谎结果,却错误地排除了真正的作案人。

当然,在测谎实践中,测谎问题的设计与呈现十分讲求逻辑上的周密与完整,与电影中所呈现的情节存在明显差异。但尽管如此,这次测谎同样值得引起测谎师的思考。

测谎结果之所以会错误地排除花善的作案嫌疑,主要原因在于:

整个测谎过程并未能够有效触及真正作案人的犯罪心理痕迹。

电影中,花善曾经不解地询问石固:

“为什么他们一直都在问我11月9日的事情?”

由此可见,作为被测人的花善本身存在着清晰的犯罪心理痕迹,但整个测谎过程并未有效触及被测人的犯罪心理痕迹,从而错误地排除了花善的作案嫌疑。

进一步分析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测谎师在编制测谎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先入为主地将 “参照信息” 认定为了案件事实:

花善的前夫是在11月9日被人杀害的。

于是,所有的测谎题目都围绕“11月9日”展开,从“是否从头至尾观看电影”到“是否见过前夫”,都被严格限定在“11月9日当天”进行发问。然而,这一“参照信息”本身是错误的,因为被发现的尸体并非花善前夫的尸体,花善前夫的真实死亡时间不是11月9日,而是11月7日。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测谎题目的编制过程中,使用“参照信息”对时间、地点等要素进行严格限定,本身是具有必要性的。

一方面,对相关要素的严格限定可以更好地引导被测人进行注意聚焦,对记忆痕迹更有针对性地提取。另一方面,对相关要素的限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压缩被测人“自我合理化”的空间,确保被测人在各方面的反应能够得到充分诱发。

但在对相关要素进行严格限定时,测谎师需要确保这些“参照信息”本身是准确的。如果这些“参照信息”本身存在偏差,将可能导致整个测谎过程不能有效触及被测人的犯罪心理痕迹,进而错误地排除真正的作案人。

测谎实践中,“参照信息”的来源多样。但无论如何,在编制测谎问题的过程中,测谎师应当对“参照信息”的准确性保持高度谨慎。

下面举一个例子。

一起命案,嫌疑人甲供述,案发当天中午,自己带嫌疑人乙一起到某大厦内视察情况。在大厦的锅炉房内,甲、乙二人遇到了在此休息的被害人丙。甲、乙二人遂要求丙赶紧离开大厦,丙却以各种理由拒不离开。乙于是上前对丙进行推搡,并对丙实施殴打。丙遭受猛烈打击,被打倒在地,甲、乙二人于是离开了锅炉房。几个小时后,丙被人发现死在了锅炉房内。

然而,本案的嫌疑人乙则供述,案发当天中午,自己确实跟着嫌疑人甲一起到某大厦内视察情况。但是,自己并未到过大厦的锅炉房,更没有在锅炉房内见到过被害人,自己对于被害人死亡的事情一无所知。

为了帮助判断嫌疑人乙的辩解是否真实,测谎师对嫌疑人乙进行了测谎。

以下为部分测谎问题:

问:“事发当天,你去过大厦的锅炉房吗?”

问:“在锅炉房,你见过被害人吗?”

问:“在锅炉房,你与被害人有过争吵吗?”

问:“在锅炉房,你与被害人发生冲突了吗?”

问:“在锅炉房,你打被害人了吗?”

……

具体到本例中,测谎问题的设计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本案似乎可以明确冲突发生的具体地点应当为大厦的锅炉房,但在使用这一“参照信息”进行测谎题目的编制时,测谎师必须谨慎考虑该“参考信息”的准确性。

本例中,尽管嫌疑人甲在供述中提到曾在大厦的锅炉房见到了被害人丙,但甲主观上所认为的“锅炉房”,后经确认,其实并不是大厦真正的锅炉房,而是大厦的一处值班室。鉴于此,当测谎师向嫌疑人乙发问“事发当天,你去过锅炉房吗”“在锅炉房,你见过被害人吗”等问题时,将可能因“参照信息”存在偏差,导致测谎过程不能有效触及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痕迹。 rU2uj1+NzdM0psYPEEwh6F8tS8hoEYsF0HLLZTZpw5/WdhcPvOjq8rkKw8nERX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