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测谎结果解释:
作案工具分歧

为何两名被测人对于作案工具的心理痕迹会出现明显的分歧?

甲报案称,丙闯入甲家中对甲实施伤害行为。为了保护甲,乙持棍子对丙实施击打。丙受伤后当场倒地,失去意识。

乙到案后的说法如下:

“那天晚上大约10点,我正在里屋睡觉,突然听到我女儿甲在院子里喊救命。我一下子醒了,赶忙从床上爬起来往屋外跑。跑到院子里,借着旁边的灯光,我看到一个男的正把我女儿按在地上,两只手正掐着她的脖子。我一看,家里这是进来坏人了,我赶紧从旁边的墙角抄起一根棍子,跑过去照那个男的头上就打了下去。那个男的叫了一声,松开了手,转身就往院子外面跑。我于是就拿着棍子在后面追,一边追一边打。到门口处,那个男的突然一个踉跄摔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甲到案后的描述如下:

“事发那天晚上,大约快10点的时候,我在屋子里看电视,我父亲乙在床上睡着了。这时,我听到有人在敲院门。我走出屋子,到院门前询问是谁,敲门的人说自己是丙。我问他这么晚了有什么事,他让我打开门,说有几句话要跟我说。我刚把门打开了一条缝,他一下子就冲进了院子。我吓了一跳,问他要干什么。他也不答话,一把将我推倒在地上,然后就用两只手掐住我的脖子。我大声喊救命,然后我就看到乙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就朝丙的头上、身上打。丙于是松开了我,往院外跑去,乙也跟着追了出去。”

按照甲、乙二人的描述,事发当时,丙闯入甲家中并对甲实施了掐脖子的伤害行为,为了保护甲,乙情急之下拿起棍子对丙实施了击打行为。

但令人不解的是,甲、乙二人均称丙在事发当时曾用双手掐住甲的脖子,然而在甲的脖子上却未发现任何伤痕。

相反,在丙的脖子上,办案人员却发现了一条明显的勒痕。

为帮助进一步查明事实真相,案件承办人将本案送到测谎实验室,委托测谎师对案件当事人分别进行测谎。

在完成测前准备的相关工作后,测谎师首先对甲进行测谎。

以下是正式测谎过程中的部分问题。

问:“当时,是你去开的门吗?”

答:“是。”

……

问:“你去开门的时候,乙是在屋子里吗?”

答:“是。”

……

问:“你去开门的时候,乙是在睡觉吗?”

答:“是。”

……

问:“你去开门的时候,乙是跟你一起吗?”

答:“不是。”

(生理指标出现异常反应)

……

问:“你去开门的时候,乙是站在你旁边吗?”

答:“不是。”

(生理指标出现异常反应)

……

由此初步分析,在甲开门时,乙正是在其旁边。

问:“你知道丙是怎么进的院子吗?”

答:(沉默)。

……

甲的生理指标出现混乱,此时测谎师可以清楚地听到甲的呼吸声。

问:“他是自己走进院子的吗?”

答:“是。”

……

问:“他是被人弄进院子的吗?”

答:“不是。”

(生理指标出现异常反应)

……

问:“他是被人拽进院子的吗?”

答:“不是。”

(生理指标出现异常反应)

……

由此初步分析,事发当时,丙并非主动走进院子,而是被人弄进了院子。

问:“丙进入院子时,是背对着马路吗?”

答:“不知道。”

……

问:“是面对着马路吗?”

答:“不知道。”

(生理指标出现异常反应)

……

由此初步分析,事发当时,丙是被人从后面弄进了院子。

问:“那天晚上除了被棍子打之外,丙还被人用其他方式伤过吗?”

答:“没有。”

……

问:“那天晚上,丙被人拿东西扎过吗?”

答:“没有。”

……

问:“那天晚上,丙被人拿东西泼过吗?”

答:“没有。”

……

问:“那天晚上,丙被人拿东西勒过吗?”

答:“没有。”

(生理指标出现异常反应)

……

甲此时的心理波动翻涌而出,表明该问题准确切中了甲的心理关注点。对于丙在案发当时曾经被人拿东西勒过这件事,甲存在着清晰的记忆痕迹。甲在该问题上的反应表现也与丙脖子下存在的勒痕形成了相互印证。

随着测谎的进一步进行,结合被测人在其他问题上的综合反应,测谎师作出了这样的初步判断:案发当时,乙从背后勒住丙,用力将丙从门外拖拽至院内,之后猛击丙的头部,丙很快失去意识。

至于丙曾对甲实施掐脖子的伤害行为,则是甲、乙二人虚构出来的情节。

之后,测谎师对乙进行测谎,两份测谎结果实现了相互印证。其中一个小插曲值得深思。

具体来说,在初步还原了乙对丙实施伤害行为的过程后,测谎师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随即出现:

案发当时,勒住丙的作案工具究竟是什么?

为了帮助弄清这一问题,测谎师综合全部在案信息,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对作案工具进行心理搜索。以下为部分问题。

问:“你知道事发当时,丙是被人用什么东西弄进院子的吗?”

问:“是电线吗?”

问:“是铁丝吗?”

问:“是布条吗?”

问:“是腰带吗?”

问:“是绳子吗?”

问:“是胳膊吗?”

……

对甲的测谎结果显示,其在“绳子”上出现了显著的异常反应。

然而,对乙的测谎结果则显示,其在“绳子”上无任何反应。出乎意料的是,乙在“腰带”上出现了显著的异常反应。

那么,为何甲、乙二人对于作案工具的心理痕迹会出现明显的分歧?

这有些令人费解。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疑问最终解开。事实上,真正的作案工具,就是一根绳子。只不过,这根绳子平日里被乙用来当作腰带使用。正因如此,在甲的眼中,这就是一根普通的绳子。而在乙看来,因为这根绳子对其所具有的特殊工具属性,故而将其认知为一根腰带。 ihCvV05mvIDbRYCvPTND7SSwrFRHbtER5rMhHnwFsXDqvfrEiSJuI0iXQiLuFW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