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测前准备工作:
绘制“犯罪心理痕迹画像”

精准还原出作案人的独特犯罪心理痕迹,为作案人绘制一幅“犯罪心理痕迹画像”。

一名独居老人被人杀死在家中。凶手在杀死老人后,又放火烧毁了房屋。

经过调查,同村的一名青年存在重大作案嫌疑。嫌疑人到案后,辩称自己于案发当晚确实曾到过死者家,但其随后离开了死者家,未与死者发生冲突。至于死者后来如何遇害,其并不知情,也与自己无关。另外,根据其他村民提供的证言,死者平日生活作风不正,村里有多人与死者积怨很深。

鉴于嫌疑人自始至终坚称本案与自己毫无关系,为了帮助明确嫌疑人辩解的真实性,本案被委托到了测谎实验室。

在接到测谎案件的委托后,测谎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一系列的测前准备工作。具体到本案中,对于测前准备工作而言,一个重要的目的即:

精准还原真正作案人的独特犯罪心理痕迹,绘制出真正作案人的“犯罪心理痕迹画像”。

事实上,司法领域中的“测谎”只是一种通俗的叫法。从本质上来讲,测谎所检测的并非谎言。例如,在测谎实践中,测谎师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被测人在接受测谎的整个过程中不必作出任何回答(“缄默测试”)。在此情形下,所检测的内容显然并非被测人是否说谎,因为被测人甚至并未开口,更不涉及说谎。

既然测谎所检测的并非“谎言”,那么它检测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个体的 心理痕迹 。具体到作案人来说,就是作案人的 犯罪心理痕迹。

作案人在实施犯罪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留下相应的犯罪心理痕迹。从实施犯罪前的犯意诱发、对象挑选、工具购置、时间选择、地点选择、踩点蹲点,到实施犯罪过程中的环境感知、言语互动、动作互动、作案手法、突发状况,再到实施犯罪之后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现场清理、工具处置、逃跑路线等,作案人会留下一系列的犯罪心理痕迹,而这种犯罪心理痕迹是独特的和高度个性化的,是专属于作案人所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法实践中的测谎首先要做的,就是精准还原作案人的独特犯罪心理痕迹,为作案人绘制一幅 “犯罪心理痕迹画像” 。在此基础上,借助一系列特定的范式与方法,测谎师对被测人是否具备真正作案人所特有的一系列独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检测,进而对被测人的涉案程度进行评估与判断。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为方便读者理解,笔者在书中仍将这一技术简称为“测谎”。事实上,该技术之所以常常被简称为“测谎”,是因为从呈现效果上来看,该技术的直观作用常常是“戳穿谎言”。但正确的逻辑应当是:

通过该技术准确检测出被测人是否存在相应的犯罪心理痕迹,也因此同时对被测人先前的谎言进行戳穿。 ihCvV05mvIDbRYCvPTND7SSwrFRHbtER5rMhHnwFsXDqvfrEiSJuI0iXQiLuFW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