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所列举的十个测谎案例,体现了测谎技术在当前司法办案中的常见应用情境,既包括帮助排除无辜、准确认定作案人、审查言词证据、预防顶包犯罪,又包括挖掘隐藏线索、提供侦查方向、施加强大心理压力等情境。
当前,测谎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司法办案,并逐渐成为心理学技术在司法实践中重要的应用之一。在这一部分,笔者将通过十个具体的测谎案例,帮助读者对测谎在司法办案中的具体应用情境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
某天清晨,甲被发现死于宿舍内的床上。经过调查,警方判断死者应该是在睡梦中头部遭受重击导致死亡。该宿舍仅有一处入口,无其他方式可以进入宿舍,且该入口在前一天晚上8点即上锁,故可排除外人偷偷进入宿舍并对甲实施杀害行为的可能性。
除死者外,前一天晚上还有乙、丙、丁、戊四人在宿舍内睡觉,作案人应当就在这四人当中。四人睡在不同的房间内,且在接受问话时均称未在前一晚看到或听到任何异常情况,更是坚称甲的死亡与自己无关。
那么,在这四人当中,究竟是谁对甲实施了杀害行为?又有几个人参与实施了对甲的杀害行为?
对乙、丙、丁、戊四人分别进行测谎,测谎结果显示,乙对于杀害甲的时间、工具、手法、动机等存在清晰的犯罪记忆痕迹,他就是杀害甲的凶手。原来案发当晚,乙因为甲的一句咒骂而越想越气,于是趁甲熟睡之际,用手头的一件钝器猛击甲的头部,造成了甲的死亡。
某小区白天发生三起入室盗窃案,遭窃的住户分别为同一幢楼的504房间、505房间和705房间。经过调查,办案人员在504房间发现了一顶作案人遗留在现场的帽子,在505房间发现了一副作案人遗留在现场的手套。
很快,嫌疑人甲被抓获归案。然而到案后,甲大呼冤枉,称自己一直本本分分,从来没有前科劣迹,并且辩称不可能有小偷会故意将帽子、手套等个人物品扔在现场,这是明显的栽赃嫁祸。甲同时回忆,自己的帽子和手套在先前一次帮别人运货的过程中不慎遗失了,一直未曾找到,并认为这几起盗窃案很可能是捡到其帽子和手套的人所为,并企图栽赃嫁祸给自己。
那么,甲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是否真的遭人栽赃嫁祸?
对甲进行测谎,测谎结果显示,甲对于入室盗窃的整个作案过程存在清晰的犯罪记忆痕迹。本案不存在他人栽赃嫁祸的情形,甲就是真正的作案人。
甲(女)报案称其深夜出房间去洗手间,回到房间刚要关门时,被住在隔壁屋的乙(男)拦住。乙强行闯入甲的房间,将甲按在床上,并强行与其发生了关系。
然而,乙到案后却辩称,事发当晚11时许,自己走出房间到洗手间方便。在回房间的路上看到甲的房门打开了,甲从房间里探出身冲自己招手。乙走上前,甲随即将自己拉入房间。乙同时辩称,进入房间后,甲的衣服是其自己脱的,二人完全是自愿发生关系。
那么,甲、乙二人截然相反的表述,究竟孰真孰假?
对甲、乙二人分别进行测谎,测谎结果显示,乙所说为真,甲所说为假。事发当时,甲主动将乙拉入房间,并自己脱掉了衣服。
女子乙被发现死于公园内的一处凉亭内。通过向死者家属及同事了解情况,办案人员得知,死者在遇害前一直与男朋友甲在一起。办案人员很快找到了甲,并在甲的住处找到了沾有乙血迹的牛仔裤和鞋子。
甲到案后供述,案发当时,其正与乙在公园一处凉亭约会,遇到了三名喝得醉醺醺的男子。三名男子走到乙面前,其中一人开始对乙动手动脚。甲见状出面制止,却遭到了另外两人的殴打。甲双拳难敌四手,很快被按在地上无法动弹。
此时,甲听到一声惨叫,循声望过去发现乙痛苦地倒在地上。三名男子见状,赶紧逃离了现场。甲从地上爬起来,跑到乙面前抱起乙,发现乙的腹部已经被鲜血浸透,显然是在刚才的反抗过程中被其中一名男子用刀子之类的东西扎伤。乙很快就没了意识,甲惊恐万分,却又因先前有过犯罪前科而担心受到怀疑,于是最终没有选择报案,而是慌慌张张地跑回了家。
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乙?甲口中的三名男子是否真实存在?
对甲进行测谎,测谎结果表明,甲所描述的遇到三名醉酒男子并发生打斗的情节是其虚构而来。精细测试的结果显示,案发当晚,甲与乙曾发生争吵,甲持凶器将乙扎死,凶器就是甲随身携带的一把折叠刀,而甲对乙实施杀害行为的动机则是感情纠纷。
保安戊被人发现死在值班室内。经过调查,一处监控录像显示,当天晚上,保安甲带领乙、丙、丁三人曾到过值班室,几分钟后离开,之后未见到其他人再出入值班室。
然而,四人在到案后的供述却出现重大分歧。
甲供述,事发当晚,因为接到通知第二天有重要活动,于是就去值班室找戊安排任务,乙、丙、丁三人跟自己一起。但在值班室内并没有见到戊。等待几分钟仍未见到戊回来,甲于是带着其他三人离开了。
乙供述,事发当晚,自己跟甲去值班室找戊。几人在值班室见到了戊,但戊拒绝接受甲安排的任务,甲随即朝戊面部打了一拳,戊受伤倒地,甲又朝倒在地上的戊踢了几脚,咒骂了几句,随即带着其他三人离开。整个过程中,只有甲一人动了手,其他人并未参与。
丙供述,事发当晚,几人确实在值班室见到了戊。因为任务分配的问题,戊与甲发生了言语上的争执。几人对戊早有不满,于是一拥而上对戊拳打脚踢,随后一起离开了值班室。整个过程中,四人均对戊实施了殴打。
丁供述,事发当晚,几人在值班室见到了戊。甲给戊安排任务,遭到了戊的拒绝。甲于是动手打了戊一个耳光。乙与甲关系很好,也跟甲一起对戊进行殴打。过程中,乙从旁边抄起一根棍子,朝戊的头猛砸了一下,戊随即捂住头倒在了地上。整个过程中,只有甲、乙二人对戊实施了殴打,且乙曾持棍子击打戊的头部。
几名嫌疑人说法各异,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通过对甲、乙、丙、丁四人分别进行测谎,以及对四人口供的真伪性进行精细化甄别,事实真相得到了进一步的还原:案发当晚,甲、乙、丙、丁四人在值班室内确实见到了戊。甲与戊发生争执,四人随即上前将戊围住,对戊拳打脚踢。殴打过程中,乙从旁边抄起一根棍子击打了戊的头部。
某天晚上,女子甲驾车时不慎将一名老太太撞死。到案后,甲向办案人员描述了事发当时的具体情形。甲承认,确实是自己驾驶车辆撞到了老太太,但在一些重要情节的描述上(如撞上老太太的过程),甲始终含糊其词,辩称记不清楚。
经过调查,事发当时车里还有另一名男子乙。事发之后,男子乙出现的许多举动十分反常,令人生疑。
那么,本案中是否存在“替人顶包”的情况?
对甲、乙二人分别进行测谎,测谎结果显示,本案真正的肇事者是乙。事实是甲、乙二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案发当晚,乙酒后驾车并撞到了老太太,情急之下二人商议由甲顶包,帮助乙逃脱罪责。
一封举报信称,甲通过抢栽抢种的方式骗取了巨额的补偿款。然而在调查过程中,乙突然向办案人员表示,这些抢栽抢种的树苗都是自己出钱购买的,树苗也是自己花钱雇人栽种的。
但在这之后,乙又突然改变了口供,称自己先前对办案人员说了假话,自己并未出钱和参与树苗的购买和栽种。乙辩称,自己先前只是希望能够从中分到一些补偿款,但后来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改变了说法。
那么,乙的哪一种说法才是真实的?
对乙进行测谎,测谎结果表明,一方面,乙最初的说法为真,抢栽抢种的树苗确实是由乙购买并雇人栽种的。但另一方面,购买树苗和雇人栽种的钱款并非由乙出资,而是另有其人。
甲在一间网吧内玩游戏,中途起身离开座位去了卫生间。从卫生间回来后,甲继续坐在座位上玩游戏。没过多久,甲猛然发现自己游戏账户中的钱全部被人转走了。甲大吃一惊,赶忙叫来了网管,并在网管的建议下报了警。
在等待警察到达的这段时间里,甲翻看自己放在桌洞里的钱包,发现钱包里的两千元现金也不翼而飞。甲回忆起坐在自己旁边位置上的一名男子十分可疑,而该名男子已经离开。
通过调取网吧内的监控录像,办案人员发现,甲所坐的位置恰好是监控摄像头的一个拍摄死角。借助监控录像能够看到的是,在甲离开座位去卫生间的这段时间内,坐在甲左侧位置的一名男子站起身,朝甲的座位走了过去。至于该名男子之后做了什么,监控摄像头则无法拍摄到。
该名男子乙到案后,很快便承认这件事情是自己所为。乙供述称,自己一时鬼迷心窍,趁甲不在座位的这段时间,通过操作甲的电脑,将甲游戏账户内的钱全部转入自己的账户,然后离开了现场。但接下来当办案人员询问丢失的现金时,乙却表示自己根本没有见到过甲的钱包,更没有偷过甲钱包里的钱。
那么,这两千元现金究竟是不是乙偷的?
对乙进行测谎,测谎结果显示,乙对于钱包的颜色、放置位置、内容物、丢失现金的数额等均不存在相应的犯罪心理痕迹。换言之,在两千元现金失窃这件事情上,乙确实是无辜的。
甲与妻子发生口角,进而导致肢体冲突,后妻子腹部中刀最终死亡,甲随即报警。到案后,甲坚称妻子的死并非自己造成。甲解释道,冲突发生当时,自己为摆脱妻子的纠缠,将妻子一把推倒在地。妻子从地上爬起来,在极度激动的情况下失去理智,毫无预兆地拿起桌子上的刀朝自己腹部扎了下去。甲想要阻拦,但因事发突然,且自己与妻子间隔距离较远,故未来得及阻止,悲剧最终发生。
那么,在已经死无对证的情况下,甲所描述的这些情节是否真实存在?
对甲进行测谎,测谎结果表明,甲的说法为假。案发当时,妻子并非自杀,而是被甲杀死。进一步的精细测试发现,甲持刀杀死妻子之后,在报警之前,曾将刀进行了处理,并放置在了特定位置。
办案人员查明,甲受他人请托,利用手中职权为他人非法办理了审批事项。但在接受问话时,甲予以否认。办案人员需要进一步掌握是谁向甲进行请托,请托的方式又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人参与。
那么,如何借助测谎技术,为案件找到突破口?
测谎师使用特定测谎范式对甲的隐蔽心理痕迹进行探查,准确锁定了请托人的相关信息及其与甲存在的特殊关系,并对请托方式进行了深入探查,从而为下一步的侦查工作提供了方向,对甲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震慑。
以上所列举的十个测谎案例,均为测谎技术在当前司法办案中的几种常见应用情境。随着测谎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其也开始在其他许多领域大放异彩,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