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______印发的?
答: 中共中央。
2. 什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答: 法治。
3. 制定《规划》的目的是什么?
答: 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工作。
4. 《规划》明确,2020—2025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5. 《规划》明确,2020—2025年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原则有哪“六个方面”?
答: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统筹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6. 《规划》明确,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 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确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
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7. 《纲要》明确,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要落实哪“三个方面”要求?
答: 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
8. 《规划》明确,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要落实哪“四个方面”要求?
答: 完善立法工作格局;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9. 《规划》明确,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落实哪“三个方面”要求?
答: 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深入推进全民守法。
10. 《规划》明确,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入推进______、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答: 严格执法。
11. 《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______,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答: 法无授权不可为。
12. 《规划》对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如何具体规定的?
答: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用法律和制度遏制不当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整治变相设置行政许可事项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行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完成并公布中央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备案管理事项清单,国务院部门权责清单于2022年上半年前编制完成并公布。
13. 《规划》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如何具体规定的?
答: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向市县两级政府下移,加大执法人员、经费、资源、装备等向基层倾斜力度。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权限协调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全面推进“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完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军地联合执法机制。
14. 《规划》对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如何具体规定的?
答: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统一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证件管理、行政执法文书基本标准、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加强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和解等非强制行政手段的运用。建立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风险防控机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全面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15. 《规划》对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是如何具体规定的?
答: 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强化重点领域重点监管,探索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努力形成全覆盖、零容忍、更透明、重实效、保安全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16. 《规划》对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如何具体规定的?
答: 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破除隐性准入壁垒,普遍落实“非禁即入”。全面清理、废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形式不合理规定,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全面清理违法违规的涉企收费、检查、摊派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重点治理政府失信行为,加大惩处和曝光力度。实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
17. 《规划》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如何具体规定的?
答: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网、一门、一次”。2022年年底前建成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18. 《规划》明确,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落实哪“五个方面”要求?
答: 明确四级法院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审级监督功能;坚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依法赋权独任庭、合议庭;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深化执行体制改革,加强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19. 《规划》明确,深入推进全民守法要落实哪“四个方面”要求?
答: 改进创新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广泛推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加快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20. 《规划》明确,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对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要做哪“四个方面”工作?
答: 推进对法治工作的全面监督;加强立法监督工作;加强对执法工作监督;加强对司法活动监督。
21. 《规划》明确,加强对执法工作监督,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全方位、全流程监督,提高执法质量。加大对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执法、逐利执法等有关责任人的追责力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
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复议监督功能,加大对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的纠错力度。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整合行政复议职责,畅通行政复议渠道,2022年前基本形成公正权威、统一高效的行政复议工作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规范和加强行政应诉工作。
22. 《规划》明确,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筑牢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实后盾要做哪“三个方面”工作?
答: 加强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队伍和人才保障;加强科技和信息化保障。
23. 《规划》明确,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定不移推进依规治党要做哪“三个方面”工作?
答: 健全党内法规体系;抓好党内法规实施;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
24. 《规划》明确,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落实哪“三个方面”要求?
答: 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25. 《规划》明确,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落实哪“四个方面”要求?
答: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依法执政;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
26. 《规划》明确,推进依法执政,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着力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国家机构组织法,载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国有企业、高等学校、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能力,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