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由“联华”出品、“诗人”导演孙瑜执导的影片《小玩意》公映,受到观众的好评,同时,也有一些评论家提出了“空想”的意见。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空想”事实上是孙瑜一以贯之的田园牧歌式的人生状态与诗化创作风格追求。导演在创作中反映了乡村手工业者在帝国主义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悲惨遭遇,以及觉醒的意识。电影史家佐藤忠男称之为一部“抗日电影杰作”。
《小玩意》剧组在无锡(联华)
《小玩意》剧照
孙瑜(1900—1990),生于重庆,原名孙成屿。少年时代就读于南开中学时,他就曾创办“苔岑诗社”,以诗会友。孙瑜毕业于清华大学,公费负笈美国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专习英国文学与戏剧,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摄影学院选学电影,成为我国最早的在海外系统学习电影知识的留学生。回国后在长城影片公司完成处女作《渔叉怪侠》,进入“联华”后,孙瑜迎来了创作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先后执导了《故都春梦》《野草闲花》《野玫瑰》《火山情血》《小玩意》《体育皇后》《火的洗礼》《共赴国难》《天明》《大路》等影片,形塑了个人风格,获得了电影“诗人”桂冠,赢得声誉的同时也成为一位富有争议的创作者。新中国成立后,《武训传》为他的命运带来了不可修复的创伤。
《小玩意》讲述了被“一·二八”战火摧毁的乡村生活。叶大嫂(阮玲玉饰)是一位以手工做小玩具为生的农村女性,她智慧、泼辣、深明大义。丈夫老叶(刘继群饰)憨厚老实,还有一双可爱的儿女,珠儿(黎莉莉饰)、玉儿,围绕在身边的村民阿勇(罗朋饰)、“螳螂乾”(韩兰根饰)善良淳朴。村民们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叶大嫂的不幸肇始于丈夫因过度劳累猝死街头,儿子玉儿在混乱中被掳走。军阀混战中,叶大嫂与珠儿、乡民们流落至上海,重新开始制作小玩具,但受国外机器生产的玩具冲击,手工玩具几乎无人问津。村民们在繁华的上海艰难度日,举步维艰。叶大嫂年轻时的恋人袁璞(袁丛美饰)是一位知识分子,被叶大嫂劝服去国外深造,以实业报效祖国,抵制外国商品。学成后,袁璞回国开办了玩具工厂。“一·二八”事变爆发,战火使17岁的珠儿觉醒,带领大家加入抗敌的行动中,却被流弹击中不幸牺牲。影片最终,叶大嫂与儿子玉儿相见却不相认。玉儿的志望在于抗敌救国,他挑中了叶大嫂卖的玩具兵器,付钱时,叶大嫂却拒绝了,因为“飞机和兵……该送给救中国的人”。
叶大嫂在新年前夜疯了,在歌舞升平的上海街头呼喊着“敌人杀来啦!大家一起出去打!救你的国……”影片塑造的叶大嫂形象,打破了民众对于乡村妇人的固有成见。片中其他村民的抗日行动,对呼吁全民抗日起到了积极的动员作用。
影片艺术细节颇具匠心,“玩具”具有鲜明的政治隐喻功能:将小人叩拜老虎改成打老虎这一情节,暗示敌我抗战;叶大嫂手工制作的玩具有士兵、飞机等,国外机器生产的玩具有坦克等,两者置于同一画面中,寓意帝国主义资本对本土手工业的冲击,以及军事上双方力量的悬殊。小玩具不但成为小手工业的象征,还凸显着外来工业对民族资本、文化的双重侵蚀。
《小玩意》是一部严肃的抗日题材电影,但风格诙谐、轻松,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令人忍俊不禁。例如叶大嫂睡着时,珠儿、老叶与小狗不敢打扰,动作过度小心地在屋里行走;吃臭豆腐时,叶大嫂、珠儿捏着鼻子;珠儿在玩滑梯时将裤子划破;珠儿与心上人约会,大家往水中扔石子,故意被认为是“乌龟打水”……这些有趣的情节以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小玩意》也具有抒情的民族风格,延续了孙瑜作品一如既往的诗意、隽永。影片开始时,徐徐拉开了一片如梦似幻的太湖风景,犹如一幅画卷,“用极美化的摄影,流露出大自然的风趣”,渲染出战争之前乡村的恬静。珠儿临终时,与母亲的告别哀伤却处理得十分克制,她为母亲拭去泪珠,轻轻地弹出,与昔日快乐的回忆相呼应。正是这样诗意、浪漫的艺术处理,成为孙瑜遭遇“空想”评价的理由。柯灵回应道:“我们看孙瑜的作品吧,他虽然总是使农村充满诗情画意,仿佛世外桃源,把穷愁交迫的劳苦大众写得融融泄泄,好像尧舜之民;但他也写了军阀混战,地主土豪横行不法,写了农村破产,农民无家可归,写了城市的畸形繁华和普遍贫困。他并没有掩盖真实,替日趋崩溃的社会粉饰太平。”
《小玩意》还需强调的是阮玲玉的出色表演,作为默片时代的“女神”,她为这部影片贡献了无可挑剔的演技。阮玲玉(1910—1935),学名阮玉英,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祖籍广东香山。1926年,阮玲玉考入明星公司,出演了《挂名的夫妻》《血泪碑》《北京杨贵妃》《洛阳桥》《白云塔》,后因得罪“明星”老板张石川而备受冷落,无戏可拍。1928年她转入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这一时期参与了《情欲宝鉴》《珍珠冠》《劫后孤鸿》《银幕之花》《火烧九龙山》等影片的拍摄。1929年阮玲玉加入“联华”,在《故都春梦》中一鸣惊人,逐渐走向事业的巅峰,在《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一剪梅》《桃花泣血记》《三个摩登女性》《再会吧,上海》《香雪海》《神女》《城市之夜》《国风》《人生》等影片中贡献了精湛的表演,代表着默片时期中国电影表演的最高水平。正如研究者石川的论述,吴永刚、孙瑜、郑君里等与她有过合作关系的各路影人,都会毫不吝啬地用各种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阮玲玉。吴永刚评论道:“她有着非常敏捷的感应力,如同一张感光最快的底片,反应力非常快,尤其是她对于工作的严肃,一丝不苟的态度,值得使人感动的。在她的过去的作品中……她能深深地抓住剧中人的个性,她能控制她的情感,使她的表情和动作,转变的顺序的节奏恰到好处。她对于工作是聪明而诚恳,待人接物使人感到像是一团和煦的春风。”
另一方面,还可以发现孙瑜的创作实际上对国民政府的一系列官方倡议给予了及时的呼应。影片以“玩具”作为结构全片的重要细节,与30年代当局关注儿童问题、积极塑造“小国民”的热潮不无关系。1932年创立儿童节,且1935年被定为全国“儿童年”,便是这一背景的体现。片中成年的珠儿形象健美,大胆地身着短裤,带领大家做运动,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当时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运动”。而对民族工商业的保护,也可视为倡导“国货运动”的电影实践。
《城市之夜》剧照
阮玲玉在联华公司主演的影片《恋爱与义务》(左)和《三个摩登女性》(右)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影片《桃李劫》中的主题歌曲《毕业歌》传递出抗战风云之下,有为青年的报国理想。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代儿女”们,在严酷的现实环境中如何自处,又将面对怎样的抉择?
影片《桃李劫》出品于1934年,应云卫导演,陈波儿、袁牧之主演。老校长(唐槐秋饰)在报纸上看到得意弟子陶建平(袁牧之饰)因盗窃罪被判死刑,难以置信的校长来到监狱探视。陶建平讲述了满载激情与理想走出校门之后,他与妻子黎丽琳(陈波儿饰)的遭遇。陶建平由于不肯迎合无良老板遭到辞退,妻子也因不堪忍受老板调戏不得不辞职。陶建平做苦力维持生计,妻子怀孕生产,沉重的家庭负担使他不得不再三忍受工头的欺辱。在一次意外中虚弱的丽琳摔成重伤,给这个不堪重负的家庭致命一击。陶建平向工头借钱不得,走投无路之下偷了钱,却并没能够挽回妻子的生命。陶建平将孩子送到育婴堂,等待他的已是冰冷的手铐。罪恶的社会将风华正茂、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推向绝望深渊,影片充满激烈的批判性。《桃李劫》成熟的声音运用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典范。
《桃李劫》中的袁牧之与陈波儿
《风云儿女》中之袁牧之与王人美
1935年,“电通”公司出品了由许幸之导演的影片《风云儿女》。与社会悲剧《桃李劫》不同,《风云儿女》在呈现青年逐渐冷却的热忱与堕落的同时,给予了主人公反思与重新抉择的机会。这是一个青年成长的心路历程,也是投入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的过程。青年诗人辛白华(袁牧之饰)和大学生梁质夫(顾梦鹤饰)是东北同乡,东北沦陷之后,他们流亡到上海。邻居是从华北而来的阿凤(王人美饰)与母亲(高逸安饰),辛白华与梁质夫尽力帮助这对母女。阿凤母亲去世后,辛白华资助孤立无援的阿凤去读书。梁质夫因受参加革命的朋友牵累被捕入狱。辛白华躲入史夫人(谈瑛饰)家,与史夫人过上了骄奢放逸的同居生活。阿凤加入歌舞班在各地演出,在青岛遇到了度假的辛白华,一曲《铁蹄下的歌女》触动了辛白华,使他重新抉择未来的道路。梁质夫牺牲的消息使他惊醒,与阿凤共同投入了革命的洪流当中。时评称:“在中国影坛上少有站在时代前面而昭示整个出路的作品,就是《风云儿女》这样的剧本,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谈到《风云儿女》,许幸之称影片所讲述的内容是大时代中的普通青年的儿女常情。他们被环境所迫,流离失所,悲欢离合,最终从戎抗敌,完成时代的使命。《风云儿女》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肯定,认为影片真正走进了大众当中,以通俗的方式为观众灌输进步的思想,有效地发挥了动员力量。在形式上,移动镜头的运用颇具技巧,孙绍谊教授提出不仅“有技巧地交代了故事的叙述主线”,即交代出辛白华与史夫人以及阿凤之间的情感关系,且“暗含着对上海都市非人生活的控诉”。
与《风云儿女》相似,《十字街头》同是表现青年在生活的“十字路口”经历困惑与迷茫后,最终寻找到出路。影片由沈西苓导演,赵丹、吕班、沙蒙、施超等主演。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他是浙江德清人,青年时代就读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后旅日留学,其间开始接触戏剧创作,担任小剧场实习美工。回国后,沈西苓与许幸之等同道组织了“时代美术社”等美术团体,后进入“天一”公司担任美工师,在《歌场春色》《有夫之妇》等片中担任美工。1933年他加入明星电影公司,导演了《上海二十四小时》,并参加了《姊妹花》《女儿经》《乡愁》《船家女》等片的创作。《十字街头》以群像方式塑造了老赵、小徐、刘大哥、阿唐四个失业青年的生活与精神困境,讲述了他们从彷徨绝望,最终走向抗争的过程。
1937年明星公司影片《十字街头》
《青年进行曲》:敬献给新中国的青年男女
1937年,“新华”出品、史东山导演的影片《青年进行曲》则在抗日意识上表现得更为激进。青年大学生沈元中(张慧灵饰)被卖国奸商所杀,他的好友王伯麟(施超饰)与女工金弟(胡萍饰)是一对恋人。伯麟的父亲王文斋(顾而已饰)与日本人勾结做着走私粮食的生意,为了走私之便利,要求儿子与袁蕴玉(许曼丽饰)结为夫妻。王伯麟却被金弟引导开始参加抗日活动,并劝阻父亲。王文斋安排伯麟与袁蕴玉同去上海,归来后,金弟已病逝。王伯麟经历了悲痛与消沉,最终决心替亡友复仇。他在父亲派宝生(徐韬饰)与日寇进行交易时,反复劝阻无效后将宝生杀死,投身革命。
影片《青年进行曲》通过一个“舍家保国”的故事,建构了全新的父子关系。在传统的伦理关系中,父亲承担引导的角色,但此片中却发生倒置。王伯麟最终选择“弑父”和“弃家”实现了自我。《青年进行曲》制作于全国抗战爆发前,公映于七七事变爆发后第三天,时评称“我生平看电影没有如此痛快过”,“华北局势如此紧张,国军正在为民族抗战,而《青年进行曲》却是在‘炮声响了’的时候出现,这实在不容我们忽视”,观众不断拍手,足见“中国人心未死”。
1933年联华公司出品了影片《三个摩登女性》,影片聚焦于现代女性,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呼吁广大女性觉醒,参与到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的潮流中。影片由卜万苍执导,阮玲玉、黎灼灼、陈燕燕、金焰、韩兰根主演。
卜万苍(1903—1974),安徽天长人。1921年,卜万苍加入中国影戏制造公司,拍摄短片《饭桶》。20年代,他先后服务于“大中华”“明星”“民新”等电影公司,参与拍摄《人心》《新人的家庭》《玉洁冰清》《挂名的夫妻》《湖边春梦》等片。1931年,他加入“联华”,执导《恋爱与义务》《人道》《母性之光》《黄金时代》《凯歌》等片。
“摩登女郎”是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认为,她们有着精致的面庞与优美的体态,衣着时尚、富于吸引力。“摩登女郎”的形象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生产,出现于各类广告、月份牌、流行刊物上,同时也是小说、电影中源源不断塑造的形象。《三个摩登女性》中塑造了三位“摩登”女郎,她们或自食其力,心系国家命运;或衣着时髦,行为浪荡;或爱情至上,甘愿舍弃生命……“这个片子骨干里就是告诉都市的青年怎样去认识真正的女性,同时告诉女性们要怎样去做摩登的女性,我们千万不要误解摩登。”
卜万苍导演
《三个摩登女性》剧照
《三个摩登女性》将男女主人公设定为从东北故乡来到上海的两个青年。影片情节的推动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以及“一·二八”事变爆发等抗战局势密切关联——也正是在这一动荡的时空中,以影星张榆(金焰饰)为线索,对与之相关的三个女性迥异的人生抉择展开表现。张榆因不满父母代办下与周淑贞(阮玲玉饰)的婚约,来到繁华的上海投身影界,一举成名,追求者甚众。交际花虞玉(黎灼灼饰)是张榆的情人,一个典型的追求“享乐”“消费”的都市女子,“日偕张出入于歌台舞榭,张亦甘作情俘,莫知自振”……她认为“世界上最红的是女人的嘴唇”。淳朴的乡村少女若英(陈燕燕饰)奉行“爱情至上”主义,因观看张榆的电影而对之迷恋,“日必作情柬一通,废寝忘食,在所勿顾”。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之后,周淑贞与母亲来到上海,成为一名电话局的接线员。她在电话中劝导张榆为国效力,使张榆开始觉悟。“淞沪会战”后,张榆加入了红十字会,奔赴战区救治伤员,此间与做看护妇的周淑贞偶遇,成为恋人。这一时期,虞玉嫁给富商南下香港,又在富商死后携巨款返沪。若英从家乡来到上海,张榆拒绝了若英的爱,邀请她同演一部电影作为纪念。若英假戏真做,在表演过程中为情自杀。
这部影片中,戏剧性冲突最为激烈的是虞玉邀请张榆、周淑贞赴宴一场戏。珠光宝气的虞玉企图以自己时髦、富贵的姿态挖苦“黯然无华”的周淑贞,周淑贞从容应对:“我今日始知世间惟最理智、最英勇、最能自食其力者,乃当代最摩登之女性也。”在典范形象周淑贞的塑造中,投注着明确的救亡意识,是一个理智、果敢的现代女性形象。“她把健全的自己贡献给时代!因为她真确地确认了时代,电话局接线生是她的职业,她说‘世界上最红的是革命战士的血。’”
《三个摩登女性》的广告语中,称此片为“现代女性的百面观,超越时代的新作风”,“崭新的作风,革命的思想,影坛的奇迹,银幕的创举”,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在国难当头之际,引导女性同胞思考何为真正的摩登——“最摩登的女性是谁?阮玲玉?黎灼灼?陈燕燕?”
1932年,“天一”出品了“恋爱不忘救国”之《东北二女子》,此片由苏怡编剧,李萍倩导演。正如片名所指出的,影片以两位东北女子——凌文鹃(胡姗饰)、陈荔英(陆丽霞饰)为表现对象。家乡沦陷后,两人来到上海,陈荔英投奔在沪生活的姑妈,凌文鹃沦落为街头歌女,以卖唱为生。不久之后,文鹃结识了医科大学的学生叶剑秋(孟君谋饰),经叶剑秋介绍,文鹃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并与剑秋相爱、订婚。但没想到的是,剑秋竟是陈荔英倾心已久的表哥。不甘心的荔英设法使凌、叶二人分手。“一·二八”事变之后,剑秋组织了后方医院,凌文鹃加入义勇军救护队,受伤后住进这家医院,三人重聚。此时的陈荔英羞愧万分,当文鹃痊愈之时,她们携手加入军队,投入到抗敌的队伍当中。
《东北二女子》原名《战地二孤女》,因审查之故更名,在宣传中称此为“空前爱国战事巨片”,“打破男女恋爱迷梦,激励国人爱国热情,有触目惊心的战事真景,有悲壮激昂的爱国歌曲”。此片与《挣扎》同被视为“天一”具有进步意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