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倍增系统,告别营销孤岛

如果你问一个品牌创始人营销工作中最大的痛点是什么,你可能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回答。

“投广告像打水漂,钱花了,连个响都听不见!”

“用户刷着短视频哈哈笑,但就是记不住我的产品!”

“直播间人气爆棚,可一算ROI(投入产出比),还不如去摆地摊!”

这些抱怨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大多数品牌的营销动作正在陷入“孤岛困境”。今天追热点、搞联名,明天砸钱投信息流,后天找主播吆喝带货……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像一群无头苍蝇在玻璃瓶里乱撞——每个动作都在消耗资源,却始终无法突破增长的天花板。

我曾见证过一个典型案例。某新消费品牌在一年内换了3个广告公司,尝试了7种营销方法,花掉了800万元的预算,结果年终盘点时发现70%的用户只买过一次产品,复购率比街边奶茶店还低。创始人苦笑着说:“我们不是在营销,是在给平台和网红打工。”

这样的故事绝非偶然。当流量红利消退、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竞争进入“贴身肉搏”阶段时,传统的单点爆破式营销正在失效。品牌需要的不是更多花哨的招式,而是一套能把所有资源串联成增长飞轮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这就是我写下本书的初衷——用我们团队在实战中反复验证有效的AISPL全域营销模型,帮助品牌从“流量乞丐”进化成“用户磁铁”,打造持续盈利的增长引擎。

1.道法自然:营销的底层规律

(1)营销中的中医与西医:长期主义与立竿见影

西医擅长“急救”——高剂量抗生素退烧,手术刀切除病灶,对应到营销中就是直播秒杀、促销裂变、信息流轰炸。这些方法能快速拉高GMV(成交总额),但副作用同样明显——用户像被强光吸引的飞蛾,热度一过便四散逃离。

中医讲究“调理”——疏通经络,培元固本,如同品牌需要构建用户认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有一个母婴品牌坚持3年做“1000天育儿知识科普”,不搞低价促销,反而在客单价300元以上的细分市场做到复购率45%。创始人说:“用户不是不想花钱,是不想为‘割韭菜’的套路买单。”

营销的真谛在于平衡“西医的速效”与“中医的治本”。

(2)营销的本质:流量池的生存法则

如果把用户比作水,品牌需要以下3种“蓄水能力”。

● 接住天上雨(公域流量):在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精准捕获目标用户。

● 挖通地下河(私域流量):通过会员体系、社群运营沉淀忠实用户。

● 修建循环渠(用户生态):让老用户带来新用户,形成裂变闭环。

某国产护肤品牌曾陷入“流量越买越贵”的困境。后来,他们做对了一件事:把直播间观众引导到企业微信,每天提供护肤知识及产品搭配建议,3个月后,私域用户的客单价是公域用户的2.3倍,推广成本下降60%。

由此可见,流量池的本质是让用户从“流经”变为“停留”,最终“常住”。

(3)市场没有红海,只有老地图

总有人说“行业太卷”,但换个视角看:当所有人挤在“9块9包邮”的独木桥上时,某小众香薰品牌用“气味情绪疗愈”概念把客单价做到600元仍供不应求;当茶饮店扎堆推水果茶时,某区域品牌专注“中式药膳奶茶”,实现单店月营收突破百万元;当美妆行业狂卷成分时,有个新品牌把产品说明书做成“爱情解忧信”,让用户为故事买单。

由此可见,红海市场的破局点永远藏在“用户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里。

2.痛点:营销失灵的终极真相

(1)广告无效?你打的不是广告,而是空气

有一部分品牌主认为:只要曝光量足够,就能达成销售;只要代言人请得好,广告拍得好,广告投放好,就能带来销售。这是典型的传统广告思维。在网络媒体空前发达的今天,用户的购物链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广告的效力自然就下降了。

例如,某食品品牌曾花200万元拍电视广告,画面精美、明星加持,但投放后销量几乎零增长。调研发现,用户只记住了明星跳舞,却不知道品牌卖什么。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广告必须完成3个“瞬间击穿”。

● 0.5秒吸引注意(如包装设计、视觉符号)。

● 3秒说清“关我什么事”(如“熬夜妈妈必备”)。

● 15秒激发行动(如“扫码领取育儿指南”)。

(2)流量贵、转化低?用户不是不买,而是不信

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多数媒体都不支持按照效果付费的模式,其核心问题是流量来了接不住,通俗地讲就是转化率低。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用户不相信,没有建立用户的信任感。

例如,某智能家居品牌在直播间卖煮蛋器,反复强调“德国技术”“终身保修”,但转化率始终低于2%,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赢得用户的信任。用户要的不是技术和保修,而是能给自己解决问题,以及怎么让他相信你确实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商家调整策略,让工程师出镜演示“如何煮出五星级酒店同款温泉蛋”,转化率飙升至11%。

(3)营销数据很好看,财务报表很难看

卖掉不是目的,赚钱才是目的。卖得更多,赚得更多,才是商家的终极目标。有一些商家通过爆款来导流,销量非常好看,动辄上百万单。然而,从财务角度来看,卖掉了多少单不是关键,能有盈利才是关键。

例如,我们正在接触一个天然沉香品牌,跟某网红“大V”合作直播带货,连续3个晚上爆单,每天200万元的成交额,总成交额达到600多万元,销售的是9.9元的导流款。刨掉生产成本、包装成本、物流成本、投流成本、网红提成,最终发现非但没有赚钱,还要亏钱,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3.AISPL模型:打通营销任督二脉

这套模型不是理论推导的产物,而是从300多个品牌实战中提炼的“生存指南”。它总结了全媒体营销环境中用户购买的完整闭环,包括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搜索(Search)、购买(Purchase)、链接(Link)5个环节。这5个环节环环相扣,涵盖了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和消费决策的全要素。根据这个模型搭建符合营销消费行为规律的营销体系,等于为商家打造了一个持续盈利的增长引擎。

(1)注意(Attention):从“噪声”到“信号”

品牌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击穿用户的“注意力金钟罩”。全媒体时代,用户每天接触的信息是海量的,接触信息的平台是分散的,关注的内容是个性化的。在以往的成功实践中,我们采用“兴趣+内容”的方式打破用户的注意力封锁。

例如,某平价服饰品牌放弃明星代言,采用反常识的定位策略,把广告语改成“穿得像年薪50万”,抖音播放量破亿。

核心策略:用冲突感切割注意力(如“怕上火=喝王老吉”)。

(2)兴趣(Interest):从“围观”到“停留”

能吸引用户注意只是第一步,如果用户只是一划而过,不停留,也没有用。最好的触达是直接链接用户的兴趣,运用各大平台的算法机制精准推送到目标人群,从而达到“停留+关注”的效果。

例如,某母婴品牌直播间不卖货,专教“爸爸如何独立带娃”,停留时长提升3倍。

核心策略:先解决用户问题,再推荐产品(知识营销>硬广)。

(3)搜索(Search):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

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而言,逛和买是分离的。在逛和买之间,用户会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搜索,另一个是学习,通过搜索获取更多的产品信息,通过学习产品的相关知识帮助自己决策。例如,传统电商中的评价,以及小红书、B站(即哔哩哔哩)、知乎等平台的测评、“避坑”指南等,这些信息都会帮助用户决策,直接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因此,品牌必须建立完整的信息体系,形成一致的、正向的、权威的、可信的话语体系,在内容形态上包括品牌生成内容(Brand Generated Content,BGC)、职业生成内容(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OGC)和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其中,本书讲到的OGC也就是达人或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生产的内容。

核心策略:预设用户的搜索关键词,并提供相应的“被看见”的高质量内容。

(4)购买(Purchase):从“交易”到“交付”

让流量转化成实际购买,其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下单。下单环节要让用户无感,让用户更便利,让用户随时随地在任意平台上都能有效下单。传统电商、抖音电商、视频号小店、拼多多、私域商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同时,还要强化用户的消费体验,完成从“交易”到“交付”的转变。

核心策略:根据用户的下单习惯在对应的平台开设店铺,形成成交矩阵。

(5)链接(Link):从“顾客”到“盟友”

用户的购买行为是用钱给品牌投票,这份信任难能可贵。关注用户体验,把尝试用户变成购买用户,把购买用户变成复购用户,把复购用户变成长期忠实用户,把长期忠实用户变成“野生业务员”帮助品牌分享、推广,这才是私域运营的意义。

核心策略:给用户提供持续价值,让用户参与品牌共创。

4.阅读本书的理由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你花时间阅读?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 实战案例:既有作者实操的案例拆解,也有丰富的知名品牌案例分析,涵盖音箱、食品、美妆、家居、互联网等行业。结合案例讲策略、讲做法,实战指导性强。

● 即学即用:全书结合具体的实战环节提供了工具表单,让读者能即学即用。

● AI赋能:本书的每个章节都引入了AI实战工具或应用案例,为企业营销提供赋能指引。

本书从6个全域营销业绩改进的环节为你的企业打造一个持续盈利的增长引擎,包括产品诊断、赛道选择、品牌架构、传播矩阵、成交矩阵和私域裂变。6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系统性诊断和优化,必然会帮助企业实现业绩倍增的效果。 gE1oLw7o+UCTKOqWCcjnSSaL7NSLVqLLC6fjkzfSvD49bjgp7+71ncVayw0VGZ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