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我经历了一段充满焦虑与无助的时光。
那时,我的儿子刚升入小学三年级。原本期待他会满怀热情地迎接新学期,然而现实却截然相反。他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往常那样兴奋地分享学校的点滴。更令人担忧的是,他的成绩开始起伏不定,老师也多次反映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察觉到儿子可能正经历着内心的困扰;但作为母亲,我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无力感。我不禁反思:是否因为父母工作繁忙而忽视了对他的关心?是否父母过高的期望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记得在某个周末,我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带他去郊外散心。我们来到一片竹林,微风轻拂,竹叶沙沙作响。我牵着他的手,缓缓前行。突然,他停下脚步,仰望着高耸的竹子,轻声说道:“妈妈,你听,竹子在唱歌。”
我微微一怔,侧耳倾听,果然,风吹过竹林,仿佛奏响了一首悠扬的乐章。我蹲下来,与他平视,温柔地问道:“你喜欢这个声音吗?”
他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满足的光芒:“嗯,这里好安静,我感觉很舒服。”
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孩子如此纯粹而快乐地表达感受了。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原来,孩子需要的并非我们给予的物质条件,而是我们简简单单的陪伴与理解。
我微微一笑,轻声说:“那我们一起再仔细听听,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声音,好吗?”
他兴奋地点点头,我们静静地站在竹林中,闭上双眼,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新的竹香。
过了一会儿,他说道:“妈妈,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虫子在飞的声音……远处汽车的鸣笛声,还有流水声。”
我侧耳倾听,果然,他听到了我忽略的极细微的流水声。我们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越往前,流水声越清晰。不一会儿,我们果然找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他蹲下来,用手轻轻拨弄着水面,笑着说:“水好凉,好舒服。”
我在他身旁坐下,捡起一片落叶,放在水面上,叶子顺流而下。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兴奋地说:“妈妈,我们来比赛,看谁的叶子漂得远!”
我们找来几片不同形状的叶子,依次放入水中,看着它们随着水流漂远。他欢快的笑声在林间回荡,我的心也被这纯真的快乐所感染。
我问他:“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他开心地回答:“我觉得很好,原来周围有这么多美妙的声音,我以前都没有注意到。”
看到儿子久违的放松和开心的样子,我想起了以前读过的关于正念的书,刚才我们的声音游戏,不正是正念游戏的一种吗?无意间,我的儿子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回到家后,我开始有意接触并学习正念,尝试将其融入育儿和心理咨询中。
从简单的正念练习,如专注于呼吸、聆听周围的声音、体会内心的感受,到视觉化的正念冥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儿子的变化让我欣喜。他的情绪逐渐稳定,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学习也更主动了。老师反馈说他在课堂上很专注,与同学相处得更加融洽了。到了五六年级时,他已经成为老师们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孩子,还获得过很多奖项。
同时,正念也改变了我。我学会了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更多地关注当下,关注我与儿子的真实连接。我不再一味地给他施加压力,而是尊重他的节奏,陪伴他一起成长。我们母子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他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喜怒哀乐,我们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十多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自信、阳光的大男孩,面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对其他来访者来说,效果同样令人惊奇。十多年来,我帮助过许许多多儿童和青少年及成人来访者,在正念的加持下,很多人对人生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我也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一套可操作的正念冥想游戏体系。
正念并非一种立竿见影的魔法,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和体验,逐渐培养出内在的平静和力量。
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当我们内心平静时,周围的世界也会随之变得美好而有力量。
正念,是一条通往平静内心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