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软件运动发端于个人计算机及软件产业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开源”这一术语出现在个人计算机及软件产业如日中天、新兴互联网产业泡沫蓬勃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注意到,在个人计算机时代,开源创新很“煎熬”,而在互联网时代,开源创新很“光鲜”!这是为什么?从表象上看,在个人计算机时代,开源创新没有取得商业成功,而在互联网时代,开源创新造就了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深层次看,开源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流,我认为至少是以下4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开源是应对不确定性时代挑战的重要创新模式。面对互联网产业的巨大不确定性,创新者通过开放源代码,以更低的成本吸引更多创新同路人和“新潮”消费者参与到新技术新产品的迭代和传播之中,以寻求将边缘低端产品迅速转变为主流高端产品。第二,开源是挑战行业垄断者的重要创新途径。20世纪90年代,微软是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垄断者,并试图利用其在个人计算机上的垄断地位将其控制力延伸至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然而,互联网时代的不确定性远非微软的闭源模式所能驾驭,以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挑战者坚持走开源发展路线,成功打破了微软的垄断企图,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赢家。第三,开源是激发创新者及其社区创新活力的重要创新手段。通过开放源代码,开发者可以自由地参与开源项目,形成自组织的群体协作模式,正是这样一种开放协作机制,鼓励开源社区的广泛参与和贡献,最大化了创新的可能性。第四,开源是保障软件安全发展的“阳光”创新机制。广大开源社区参与者成为发现和解决软件问题的主要力量,任何软件问题在无数开发者的“众目睽睽”之下都“无处遁形”。
相较互联网时代的开源成功,面对扑面而来的智能化时代,开源创新逻辑依然有效吗?我认为,开源创新仍是智能化时代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其成功的关键要素没有改变。第一,人工智能时代,开源作为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创新模式,其内在逻辑没有变。有一种说法,在ChatGPT之后,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的主流技术路线就确定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消失,开源发展的生态土壤不复存在。事实上,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首先,大模型如何盈利尚未达成共识,多元探索势不可挡;其次,大模型能否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尚存争议。第二,人工智能时代,开源作为挑战行业垄断的创新途径,其内在逻辑没有变。进入21世纪以后,Google虽然被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行者,但其开源意愿逐渐减弱。OpenAI以挑战人工智能垄断者的姿态出现,却在取得大语言模型领先地位后转向闭源。Meta为抗衡OpenAI,重新扛起开源大旗,吸引了大量规模追随者。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源与闭源之争将长期存在。第三,人工智能时代,开源作为激发创新者活力之创新手段,其内在逻辑没有变。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研究者更加倾向于开放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获得同行的关注和参与。第四,人工智能时代,开源作为保障安全发展的“阳光”机制,其内在逻辑没有变。相较之少数人声称让他们负责人工智能的安全,人们更倾向于开源安全的“阳光”机制,即通过大众参与保障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
开源创新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应该在智能化时代的开源实践中扮演什么角色?中国作为全球开源创新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是开源的受益者也是开源的贡献者。过去30多年,中国开源实践已经经历“学习借鉴”和“参与融入”两个重要阶段,正迈向“蓄势引领”新周期。在全球开源生态网络中,虽然随着技术时代的变迁,开源生态网络中的“超级节点”也随之变化,但新的“超级节点”几乎都是由美国或美国的行为主体主导。智能化时代开源生态网络中新的“超级节点”会不会出现在中国?这是中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在智能化时代,全球开源生态网络一定会出现新的“超级节点”,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环境具有孕育智能化时代全球开源生态网络“超级节点”的土壤,中国已经出现根植于中国实践的、有潜力的开源“根社区”。但是中国还没有将“根社区”运营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和社区的成功案例,中国还需要继续学习、持续探索。
这正是本书翻译出版的现实意义。本书的作者结合其自身开源实践,系统地介绍了开源项目及其社区生态的运营和商业化策略。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开源文化的精髓,还提供了实践指南,帮助读者在开源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影响力。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开源的基础知识、历史背景、选择开源的动机,以及如何运营开源项目,包括建设社群、处理冲突和应对增长等关键主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分享了开源项目商业化的途径和策略,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商业方向指导。
历史经验可以给我们启发,但应对新的时代挑战需要新的探索。他人的成功可以给我们激励,但应对我们自己的问题需要新的突破。让我们一起期待开源项目更加繁荣的未来,期待中国开源力量在全球生态中找准定位,发挥影响力。
王怀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士
CCF开源发展委员会主任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