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懂两个简单的概念:通用型 AI 和推理型 AI。
可以把通用型 AI理解成“全能学霸”,这类 AI(比如豆包、Kimi、ChatGPT 等)是通过海量的数据训练出来的,拥有庞大的知识储备,可以基于你的问题立刻做出响应,完成诸如聊天/对话、文案写作、知识问答等各种跨领域的任务,同时还能广泛结合多模态的能力,完成诸如输出图片、语音、视频等任务。
但是样样通的结果往往是样样“松”,就像用广角镜头拍照——成像的覆盖面很广,但是容易丢失细节。这类 AI 是海量数据训练——“大力出奇迹”的结果,其本身不具备类似于人类那样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因此在使用这类AI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觉得它生成的内容“AI味”很浓,没有什么知识含量。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复杂、需要深度逻辑推演的场景时,这类AI甚至频频出现“知识幻觉”(胡说八道),生成一堆文字垃圾。
如果把通用型 AI比喻成“全能学霸”,那么推理型 AI则是妥妥的“专项冠军”,如同显微镜一样,虽然能力范围窄,但是观测深度惊人。它和通用型 AI 的最大区别是,它不是海量数据训练的结果,而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思维链等技术范式给 AI 加入了类似于人类那样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因此,你在使用诸如 DeepSeek(R1)这类推理模型的时候,会明显发现,当你向它抛出问题之后,它不会对你的问题直接做出响应,而是会像人类一样,先对你的问题本身做一次思考和推理。它会通过分析你的问题,理解你的需求,甚至挖掘你潜在没有表达出来的需求,并基于这些推理的结果制订出回复你的最佳策略。
当完成整个推理过程后,它才会对你的问题真正做出响应,而不是像通用型 AI那样匆匆忙忙、自行其是地给你“AI 味”很浓的回答。
这就是为什么你在使用诸如 DeepSeek(R1)这类推理型 AI 的时候会感觉到它好像很懂你,你甚至不需要用什么复杂的提问技巧,只是随意一问,就能获得理想甚至超过预期的回答。
我们有了推理型AI之后,是不是就可以扔掉通用型AI了?当然不是,二者有各自的应用场景和优劣势,就像是 Photoshop 和美图秀秀一样,各有各的应用场景。
通用型 AI,更严谨的叫法是指令型 AI,它的优点是响应用户请求的速度极快,并且对多模态(语音、图片、视频等)的支持非常好,更适合处理固定、规律、不太需要强大推理能力的任务,比如大文本、海量数据的处理等。
通用型AI的缺点在生成效果方面,或者说它给的回答很依赖指令。你甚至需要一步一步地告诉它具体怎么做,你告知得越清晰,写提示词的技术越高超,它给你的反馈就越好。否则,通用型AI可能生成一堆文字垃圾,不能很好地处理创意性、发散性、思维层次更高的灵活性任务。
而推理型 AI 的优势非常明显,因为“足够聪明”,所以你和它交流时,只使用简单的提示词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回复。
当然,推理型AI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因为它在正式回答你之前,要对你的问题做复杂的推理,所以响应速度往往比通用型 AI 慢。截至2025年3月它对多模态和大文本的处理还非常吃力,几乎没有办法完成规模性任务。
所以,在使用 AI 时,不建议你采用一刀切、非此即彼的思维,而是应该理解通用型AI和推理型AI各自的优势,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协同使用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