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总是在对比价格中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那个,那么你真的选对了吗?
● 生活中又有哪些隐藏的价格心理技巧呢?
Andy供职于外企,某晚,她收到一封来自加拿大的全英文电子邮件。对方自称是千万富翁,但将不久于人世,由于膝下无子,希望Andy能成为经办人,帮助自己将其90%的遗产捐献出去,剩下的10%作为手续费赠予她。信中还附了一张照片:一位正在输液的老年妇女。
Andy读了这封信后非常震惊:算算即使是10%,也至少百万元。她随即回应,表示愿意。次日,对方回信说,为了确认经办人的资质,需要Andy提供护照的照片。Andy虽有犹豫,但想想只要在照片上写上“Only for verify myself”(仅供确认身份用),对方应该做不了坏事。
第三天和第四天,对方未回信,这让Andy有些失望。到了第五天,Andy终于等到了加拿大方面的E-mail。邮件上说已经确认了她的资质,现在需要Andy在4周内前往迪拜,取出某银行保密信箱内的法律函件。
这让Andy有些沮丧,毕竟前往迪拜花费不少。但这却让她产生了警觉之心。之后她在搜索引擎上一查,果然类似事件极多:某马姓女士正好前往迪拜旅行,她在“保密信箱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被要求支付数千美元。一咬牙付款的马女士直到几周之后方才醒悟:这是一场专门针对职场成功人士的国际骗局。
骗子无处不在,他们中的佼佼者甚至还给自己冠以“欺诈师”的美名。为什么骗子们能屡屡得手?原来,在诈骗过程中,骗子们往往会使用心理技巧让你一步步陷入他们事先设计好的陷阱。
1.诈骗者会广撒网,告诉你有一件存在 巨额回报 的好事。
2.面对回应者,诈骗人员又会交代一些小任务,让你在 完成这些小任务时获得成就感。
3.通过关卡式的任务方式 筛选可能的受骗对象 ,通过有一定概率的层层筛选,最终总会有上套的人。
这种循序渐进的诈骗手法十分专业,其中蕴含着极易奏效的心理学效应, 这种效应被称为“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 Effect) 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1966年的这场实验如此呈现:实验人员首先随机请求家庭主妇在她们的窗前放一块小招牌,受试者几乎都欣然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实验人员要求将另一块相对丑陋且更大的招牌放在她们的庭院中,约55%的受试者表示接受。与此同时,实验人员随机在另一些家庭主妇中直接要求将那些丑陋和巨大的招牌放进她们的庭院,结果仅有20%左右的受试者愿意照做。
“登门槛效应”向世人展示了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较易完成的要求。 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会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
在各种层出不穷的骗术中,骗子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心理,一步步让受骗者掉入他们设计好的陷阱。
贪小便宜的人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容易被诈骗者引导,进入登门槛效应的第一步;之后骗子一步步得到他们的信任,采取更多的诈骗手段自然不在话下。
其实,现在的很多骗术如电信诈骗、安全账户诈骗、微信借钱诈骗都已经被揭秘。阅读过类似文章的人都能轻易识破这些老旧的套路。相反,对于知识面狭窄的人来说,这些骗术是崭新的,因此不慎落入圈套就不足为奇了。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由于痛点巨大又遍寻不到解决之道,只要诈骗者宣称有好方法,急事缠身的人就很可能轻信诈骗者;而诈骗者通常能说会道,经过几次三番的忽悠,急事缠身的人极有可能乖乖就范。
这种人类似于急事缠身的人,只不过他们的所谓痛点是企图轻松又快捷地实现财富梦想。骗子们就利用这些人的特点,通过展示实例,让他们高价买下一些低价值的产品,然后通过鼓动他们发展更多的下线,从而营造“迅速致富”的骗局。
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所有中招的受害者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骗局的诱导性,在骗局面前没有免疫力,才导致掉入陷阱。所以,在生活中遇到别人给出的诱饵时,要随时保持警惕之心,才能降低被欺骗的概率。
学习这一章的内容,你是否觉得意犹未尽呢?博弈心理学的知识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有趣的心理学原理等待你去发现。
速溶综合研究所召集了权威的心理学专家与学者,将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开始一段美妙的学习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