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日出日没,知道是日已过,但地球的南、北极地区是半年见得到太阳,半年见不到太阳的,他们的一日如何计算?人间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昼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昼夜。这样一算,人间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间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昼夜。以自然现象对应于时空,即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里说的“时空不可分割,宇宙为一连续不断的整体”,这也印证了佛教主张万事万物依缘而起、互为因缘、本性空无的论点。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行星研究所所长卡尔·谢根曾说:“若是乘着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飞行,以宇宙飞船中的时钟计测,只要五十六年的时光即可飞行宇宙一周。可是当旅程结束,返回地球时,地球的时间已经过了数百亿年了。太阳已死灭,地球已经烧成黑炭。”这种说法则可印证《华严经·寿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们所能观知,外在的虚空世界浩瀚无边,以管窥天,不过探得一微尘罢了。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个包含空间与时间、蕴涵三世与十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无穷无际之宇宙,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上下四方的空间为“宇”,古往今来的时间为“宙”,也就是一切空间、一切时间组合起来,称之为“宇宙”。佛教里则把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以其实“世间”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世间”。
在广大的宇宙里,森罗万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佛法将它们归纳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而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器世间不但提供一切有情众生活动的空间、场所,并且供给平日赖以生存所需的事物,譬如山河大地、各种矿物以及水火风电等,乃至太阳所发出的光热,都是我们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要件。
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任何一法的存在,都是“四大”因缘和合而有,“四大”就是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宇宙间,不管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宇宙,或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没有一样不是仰赖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结合而成的。
这四大元素,是怎么组成宇宙的呢?
“地大”是坚硬性。如果拿建筑一栋房子来比喻,“地大”就是这栋房子的钢筋、水泥、砖块。如果没有这些坚硬性的东西来撑持,房子如何能建得起来?这就是“地大”。
“水大”是潮湿性。建造房子需要水泥,水泥在形成坚硬性的过程里,需要水的调和,如果完全没有水分,在太阳的曝晒之下也会粉碎,这是“水大”。
“火大”是温暖性。房屋里要温暖,就要有阳光、要向阳。如果阳光不够,太寒冷了,还需要人造的暖气。人需要晒太阳、要暖气取暖,就是“火大”。
最后是“风大”。“风大”是流动性,最明显的表征就是空气。众所周知,一栋房子里面需要空气,如果通风不好,人住在里面会很不舒服,这就是“风大”。
这是对无生命的器物而言,对于有情众生来说,生命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就更明显了。花,需要土“地”;需要“水”分;需要阳光、温暖,就是“火”;需要空气流通,就是“风”。花如果没有地、水、火、风,就不能开花、结果。
“地、水、火、风”四大种因缘而起,创造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空间。这恰恰就是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悟出的真理:宇宙万有都不能单独存在,彼此是互为因缘的。佛陀所证悟的“缘起”道理,说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间万物,情与无情,都在因缘和合下生灭变化,因此宇宙的产生、消长是缘起的,如同圆环,无始无终,并无所谓宇宙的起源与创造之说。
至于宇宙的缘起,尽管各宗各派各有主张,如: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但是这些理论无不系于心的造作,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心能生万法,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心识所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寻到“开悟”的法门;悟了以后,宇宙的奥妙自然了然于胸,一切不言而明。
·佛光菜根谭·
缘,不是佛教发明的真理;
缘,是宇宙人生本来的真理。
感谢因缘,因缘能成就一切;
随顺因缘,因缘能引导自然。
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来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等各种变化究竟是从何而来,以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于是世界各民族都发展出他们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亚的阿拉、欧美的上帝等。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先人们同样对宇宙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想象。譬如,人们曾经认为天上本有十个太阳轮流“值班”,后经过“后羿射日”,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古人还给天上安放了“天庭”,将满天的星辰进行拟人化,按照人间权力结构的模式划分天上的区域,安排天上的“星官”。这里固然有中国人政治早熟的影响,但同时,也可以看做先人们对于宇宙的浪漫想象。
这些故事,自然也反映了中国先民对于宇宙的观察和探索。其实对于早期人类的活动来说,发现宇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学会了观察天文现象,以作为作息、生产的指针。当时天文学的发展动机,一面是要编制历法辅助农业生产,一面还要观天象、占凶吉——人们相信天和人之间的互动是很紧密的。相传在夏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历法,至今人们还把仍在运用的农历称为“夏历”。甲骨文里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西周已有专门负责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的人员,到了战国时代,则出现了第一本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中国的知识精英们也一直把“上通天文”作为一个人才学丰富的代名词,无论是屈原的《天问》,还是张衡的“浑天说”,都显示出中国古代的文化精英对于宇宙的探求和想象。
佛教也同样积极地研习天文。佛教天文学最早是由西域摄取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再经汉译典籍传到中国、日本。历代以来,不少佛教僧侣博通内典外学,对天文学都有精辟的研究。
东汉桓帝时,安世高来到中国后,译有《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经文中介绍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称、星数及相应的星占内容。另外,《摩登伽经》《孔雀咒王经》《日藏经》等诸多经籍里,也都有相关的天文学知识。唐代一行禅师,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他制定了相当准确的《大衍历》,为后世历代一直沿用;创造了“开元黄道游仪”,并且据此做出了恒星并非恒定不动的论断;制造了“武成殿水运浑天仪”,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钟表;组织天文观测和土地测量,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子午线的科学实测,比西方人早了90年。
其他如元代子聪大师,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三式、遁甲之类,论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无不精通;日本天台宗无外子圆通,钻研佛典中的天文历象达三十年之久,于文化七年公诸于世的《佛国历象编》,全编分五科:初论历原,二辩天体,三判地形,四评历法,五示眼智,论述极为详尽,也是佛教天文学中之佼佼者。
现在的科技当然比古代更先进了不知多少倍,人类能够“看到”的宇宙也越来越大。譬如我们已经知道,原来天上不只九个太阳,而是仅银河系就有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宇宙里又有千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宇宙正如同二千多年前佛陀在《长阿含经》卷十八中说的那样:“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所以,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于七夕节鹊桥相会实际上也不可能,因为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达12光年,相会可以说遥遥无期。我们更知道,宇宙中有的星球彼此间甚至相距达数十乃至数百光年。由此亦可证知,佛经每一说到数字,往往说无量无数、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非算术譬喻所能及,是真实不虚的。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弥陀经》就记载着:“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而佛陀说法时,很多闻法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许多佛菩萨也都以日月星辰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
虽然在现代人的观测中,除了地球,其他星球皆是一片干冷死寂,还没有找到更多生命迹象,但是科学家们仍不死心,尤其是对火星,探测热忱一直不减。从1965年美国“水手四号”飞越火星,1971年苏联发射“火星二号”、“火星三号”,1976年美国发射“维京人号”,到1992年的“火星观测者号”、1997年的“开拓者号”等,都是希望能另辟一生命疆土。其实,目前的星球没有生命的生存迹象,并不表示过去不存在、未来不可能存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有太多惊喜在等着人类发现,也有太多玄妙等着人们去证实,人类仍走在“发现宇宙”的路上。
·佛光菜根谭·
时间刹那,贯穿了去来三世;
空间极微,包容了大千宇宙。
佛经里记载着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时候,出广长舌相,声音震动无量世界,传送极远。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相信,怀疑佛陀的音声不可能传到那么遥远的地方,便想一探究竟,于是利用神通飞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在那么远的佛国里,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就在这时候,有一听众忽然从身上抓到一样东西,惊叫道:“我身上怎么会有一条小毛虫呢?”
世自在王如来说:“那不是小毛虫,那是从娑婆世界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世自在王如来于是对目犍连开示道:“诸佛的威德不是声闻弟子所可以比拟的,也不是用神通所能探测的。”从此以后,目犍连就非常相信虚空中确实有无量世界,也确实有无量诸佛。
我们生活的宇宙空间,究竟有多大?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地球便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位居世界之首。直到1543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中,才首度提出了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阳系九个行星之一的说法。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从其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星河,更证实了哥白尼的学说。
如今我们早已知道,我们所在的地球只是太阳系几大行星之一,而太阳系也只是银河系千万个星系中的一个。更进一步,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研究证明,仙女座的大漩涡星云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个与银河系相似的星系,这是现代对宇宙整体观察研究的开始。
后来的天文学家发现,星系显然是宇宙结构上的单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结构上的一个单位。宇宙之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星系,它们在太空中散布之远,即使是目前最大的望远镜也无法达到其界限。更直观一点来说,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我们所生存的地球面积只有太阳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阳是地球的130万倍大,而在辽阔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大约有2000亿个太阳,宇宙里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如此一想,可知宇宙的浩瀚深广,真是无可比拟。
佛经中常说虚空、法界、重重无尽、无量无边,其实也正好印证了今日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银河系、太阳系、星云团、天河、星球等。当我们仰望夜空,看见无数星星散布天空,感觉上它们是同时存在于天空,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有的几十光年,有的几万光年,有的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光年,它们所发出的光,同样也是几十、几万、几百万、几千万光年之后才到达我们这里。因此,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来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经不存在,现有的星星则要几百万年之后才看得到。
但是如果从很小的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则把物质分解成更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等,而微尘比中子更细微。平常我们看牛毛是很细小的物质,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度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分,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
而在佛教里,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的化境,称为一个佛土,而宇宙中有无数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存在其中,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也就是说,在现代科学尚未介入的古代,佛教就已经认识到,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宇宙是无量无边、无垠无涯的。
这种“天外有天”,世界以外还有其他世界的构想,在几千年前,佛经上已经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的《经律异相》,就详细记载着无数天界的生活活动,不但可以印证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来天文学探究的方向。
现在美国已把太空人送上了月球,甚至还开始了与火星的接触,科学家也已证实别的星球上确有生命存在的迹象,未来也许有一天真的能证实外太空人的存在,到了那个时候,地球上的人类对他们而言,就是外太空的人,因为所谓“外太空”,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甚至是一个假名。真正说来,我们的“法身自性”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无处不遍、无所不在的。
在佛法里说,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永恒如一的,所以佛教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竖穷三际,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无始无终的;空间则是横遍十方,横亘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我们心内的空间。宇宙与我们自己,其实是相通的。
我们生活在宇宙间,宇宙世间提供我们生存的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密不可分。所以,我们理应关心我们的宇宙世界。诚如理学家陆象山说:“宇宙的事,乃我们自己分内的事;我们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分内的事。”对宇宙的体察和认识,实际上也正是在认识我们自己。
·佛光菜根谭·
“竖穷三际”的时间观,可以拓展我们过现未来的知见;
“横遍十方”的空间观,可以扩大我们东西南北的视野。
说到宇宙,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璀璨的星空图。不过,那是离我们比较遥远的“那个”宇宙,我们更熟悉的,是与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生活更休戚相关的这部分——太阳系、地月系。这也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宇宙部分。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光与热唯一的来源。太阳的直径约140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它是一颗白热的气体恒星,表面温度约摄氏6000度,核心温度更高达1500万度。太阳不断地燃烧,使得无数的氢原子碰撞、融和,转换成氦原子而产生庞大、无以计数的能量。科学家估算,太阳每分钟所释放的热量,约是60亿乘10亿再乘10亿的卡路里。
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非常遥远,约有1亿5千万公里,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须8分18秒,而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约只收到二十亿分之一,不过,光是这少许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温暖,让生命生长,并给予大气动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在太阳周围,有许多环绕着它运转的行星,其中最大的有八颗: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紧挨着水星的是地表平均温度为摄氏460度、犹如炙热地狱般的金星。金星是我们在夜空中能看见的除月亮之外最亮、且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我们居住的星球地球,绕太阳一周须365天,约运行9亿多公里。其外的火星,其地表是暗红色的尘土,远看就像一颗“红色星球”,实际却因为大气稀薄无法捕捉太阳热能,因此地表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53度。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1300倍,其大气层里都是氨气等有毒气体。木星旁边是第二大行星土星,它有着一圈由许多小星球组成的美丽彩环。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对双胞兄弟,有许多相同的特质,如气温低、大气由甲烷所组成等。除了这八大行星,尚有无数的小行星及环绕行星的卫星。
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轨道绕着太阳运转,它们本身不会发光,仅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也因此我们才能看见它们。八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太阳无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状,在它绕着地轴“自转”时,永远只有一半能享受阳光,这受阳的一半是白天,阴影的一半则是夜晚。而在由亮转暗、再由暗转亮的过程中,并非骤然黑白分明、划分为二。由于有大气层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间,便有了变化多端、朦胧美丽的黎明和黄昏。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间不也是黑白、好坏、美丑……都一半一半吗?在一半一半之间也有所谓的“模糊地带”,而且诸行无常,好的可能会变不好,坏的也可能转好,世事没有永恒不变的!
地球的卫星月球则是另一样对人类而言极为重要的星体。这颗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经激发许多文人雅士的灵感,留下无数浪漫的神话和诗篇,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中国神话。西方人则认为月亮以其柔美光辉沐浴大地,因而称它为“夜之女王”。这些年来又有精神医师研究,发现月亮的盈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如满月会导致一些人心智狂乱,所以很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圆时发生,而新月时犯罪率最低。
撇开关于月亮的遐思而以科学的眼光来看,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万4千公里,在天文学上算是相当短的距离。它也比地球小,直径是地球的1/4,质量则只有地球的1/80。受地球引力的影响,月球以每小时3680公里的速度绕着地球运转。最直观的认识源自1969年7月1日,宇航员第一次登陆月球,于是我们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凉的岩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没有水,没有空气,它柔和皎洁的光芒,完全是太阳光的反射。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无适当的解释,不过,科学家曾有过三种假设: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离出来的;二是月球原为太阳系的某个行星,被地球“捕捉”而成为地球的卫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时形成。从月球岩石标本的研究结果来看,科学家们较倾向于第一种假设。
太阳、月亮,以及周围的星体,构成了离我们最近的宇宙空间。而这个空间,正是我们的地球在广袤宇宙中的家;它给予了我们来自宇宙的最初的馈赠,使地球得以存在,生命得以诞生,人类得以延续。同样,也正是它们的轮转,带来了四季变化、阴阳交替,也向人类提示了宇宙的规律和智慧。
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测,天空万象也是瞬息万变。《华盛顿邮报》于2002年11月1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观察,证实有两个超大黑洞同时存在于一个银河系里。这两个黑洞将在数亿年后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超级黑洞,届时定会产生强烈的重力波,整个宇宙都会受到影响。
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科学家所研究、发现的,无不在验证佛家生灭聚散的缘起真理。
所谓“真理”,必须具备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世间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违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恒常如此、本来如此,即“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证道成佛的佛陀,也说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而是真理的发现者,一切“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缘所生法,就会有成住坏空的因缘关系,所以每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离奇古怪的现象甚或匪夷所思的巨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佛光菜根谭·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
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份福。
宇宙自然现象的形成,影响着生命的演化,和人类生活乃至其他生物的成长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类从上古时代开始,便积极注意对宇宙天象的观察。其中,日、月无疑是对世间生活影响最大的天体,在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不难看出先民对日月的崇敬——而这背后,当然就是通过观察其运行规律和对人类的影响,所建立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生活规则。无私而慷慨的太阳,将它的热能普遍传送至大地,不分国界、种族,不择贫富、贵贱,不论沙石草木、生物、无生物,太阳皆如佛之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展现其温暖妙用,让每一生命成长,让每一物适得其所地衍变。
太阳带给人类的,除了以无私的光明和能量供应世间生物成长之外,最明显最要紧的,就在于它一升一降的“交替”。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以“日”表示昼夜交替。同时,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其运转周期及与太阳距离的远近造成了四季的变化。这是今天的我们所知道的,而古人在没有精密科学仪器的情况下,借着观测自然现象,准确地把握了其中的奥秘。他们发现农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鸟的南去北归和气候的冷暖有紧密的关联,这个周期大约有365天,于是以含有收获之意的“年”字,来表示此一周期的时间单位。
在年的基础上,人们又制定了历法。中国传统的历法,不仅是民用历书的编排,还包含了太阳、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蚀、月蚀的预报等天文内容,这也是后来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历法既然是“以授民时”之用,能表征季节冷暖变化的“节气”就相当重要了!节气是将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划分成二十四份,平均每份为十五天多。二十四节气依其名称含义,可分为四种:
(一)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二)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三)表征雨雪时令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四)与农事相关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此即是历法配合生活和农事生产的一大特点。从中也可看出,古人的生活实实在在是“靠天吃饭”,日行轮转、气象变化对于人类来说是漫长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种自然与人类深切的连结,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深深刻画在他们的生命历程里。
同时,太阳也成为了历代文人进行描摹的素材之一。有阮籍以太阳譬喻朝政的“朝日不再盛,白日忽西幽”,有李商隐安享春日生机的“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有黄庭坚感慨时光流逝的“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在佛家中,阳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来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众生时所展现的力量。如《佛说大般泥洹经》中,佛陀现三种寿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时白昼的变异,冬日最短,春日稍长,而夏日更长。当为声闻缘觉根性众生说法时,佛陀现短寿相,犹如短暂的冬日,令声闻缘觉心生无常的悲叹而精进修道;为菩萨根性者说法,佛陀现中寿相,犹如春日,时间为一劫,或超过一劫;当佛观佛时,其寿世无量,犹如夏日。佛陀也说:“众星昼日不现,其实不没”;“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
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佛陀即以其般若智慧明了天文真象,并善巧运用于说法教化之中。天台宗的教判也以太阳日照情况来说明佛陀说法的顺序,从最初的如日初生,只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逐渐日轮渐开,照耀四方,直至众生根基成熟,开演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时如日轮当午,辉耀大地。
除太阳为天地共享外,月亮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太阳主宰白天,月亮则从亘古以来就静默地高挂天空,为黝暗的黑夜洒下皎洁的光辉,岂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把酒问月》更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识月球真面目,人们赋予美丽的遐想,已识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减清澄的光芒,为暗夜行人照明。佛家也以月光来形容佛陀的慈悲,如《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光的柔美和温暖,的确能代表佛陀的心。
和利用四季轮转界定“年”一样,古人也根据月亮形状的演变,敲定了一个29.5天的周期,命名为“月”,成为与“日”和“年”相呼应的一个重要时间刻度。另外,月亮对于海水潮汐也有影响。当满月和新月之后,那时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线,由于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涨活跃,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阳的拉力呈直角,两种力量干扰,潮水则和缓迟滞。近年来,有气象学家认为月亮的盈亏也会影响降雨量和暴风,苏联科学家叶尔金(A.I.Yelkin)甚至推测,当年百慕大三角飞机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扰海底磁场,造成雷达发出错误讯息,才最终酿成悲剧。不过,这些推论仍在研究中,尚未获得确切的证实。
另外,在现代导航技术尚未发明前,也常借观测天象来辨识方位。《淮南子》里说:“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谈》里也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可见以前的人就知道从观察太阳、星球来判断行船位置。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认前进的方向。当时玄奘大师出玉门关后,连闯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护佑,逢凶化吉,顺利过关。行至莫贺延沙碛,全长八百里的沙漠地,既无树木水草,也无飞鸟走兽,四顾茫茫,玄奘只好循着一堆堆白骨及马粪逐渐前行,并以日月星辰辨认方向。
宇宙中的日月星辰不但为我们的生存构起了第一重世间,并且帮助我们建立起最初的生活秩序。在我们所依存的地球上,也一样因缘汇聚,于是风云生成,山川壮丽,构成了我们最熟悉的这个世界。
其实,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日月、山河、大地、云雨、雷电、生物、无生物等等,皆为佛用,皆是整体中的部分,在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皆是各有所用又互为条件、相即相入的,这就是华严宗里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的“六相圆融”!
另外,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也常被运用在禅观上。《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之第一观即是“日观”。行此观法,宜在落日之际,端身正坐面向西边,谛观落日,内心坚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极乐净土的方位。《大方等无想经》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风雷为名,例如大云月王三昧、大云电三昧、大云瀑水王三昧、大云雷三昧、大云风三昧等等。对于爱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以“暴风”来形容爱欲强大的摧残,说明其力量能将山岳夷为平地。
李白诗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自然天地岂只是写文章的好材料,这些日月星辰、风雷雨电,在缘起法中运行,为人们诉说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机缘。
·佛光菜根谭·
日有升沉起落,故有晚霞余映;
月有阴晴圆缺,故有皓月当空;
人有悲欢离合,故有聚散情缘;
世有苦空无常,故有真理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