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的山河大地

地球是活的,几十亿年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着。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岩石,经过风、水、冰长期的侵蚀,有的形成了独特的山岳,有的磨蚀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峡谷。即使是巍峨高耸的山脉,也会由于自然因素的侵袭、分解、脱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积沉淀,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一样,等另一个造山运动到来再产生新的山脉。无论是山脉、丘陵、高原,都是如此形成、溃散、再溃散、形成的循环流转。

2002年11月份的《联合报》就曾报导,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有一座沉没170年的火山岛,由于频繁激烈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目前已有统领西西里岛的波旁王朝、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四个国家,宣称拥有该岛主权,意大利甚至已派潜水员到海中的火山顶插上国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之时,就立刻宣称其为意大利领土。

常言“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事实上,如《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即言“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万事万物没有恒久不变的,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坚硬如山石,也须历经成住坏空的生灭过程。

岩石经过漫长风化形成土壤,土壤里的成分又不断混合、制造,才构成今日能创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将一撮土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土里竟是一个热闹的大千世界,有机物、无机物、动物、植物、矿物;各种液体、气体、软的硬的物质,都在土里忙碌地活动着。

世界知名的当代生物学家威尔森(Edward.O.Wilson)在《大自然的猎人》中写道:

1克的寻常土壤,只不过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的分量,里头便栖息了100亿个细菌。它们代表了成千个物种,而且几乎全不为科学界所知……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非从显微镜观之,谁又能相信?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让大地成为人类赖以为生的母亲。

地球是怎么来的

天地,是我们存在的空间。尽管说到天,很多时候指广袤的宇宙空间和缥缈星河,但对于现实的人生来说,天是我们头顶的大气层,地是我们足下的大陆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载我”,中国人更有天为父、地为母的观念,此间的“天地”,其实便是我们所居的地球。

为了解释天地是怎么来的,古人设想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幼学琼林》一开始即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是对天地成因简单而朴实的阐述。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宇宙形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那时的情景就像压力锅爆炸一样,能量向四面八方扩散,产生许多粒子,这些粒子经过长期撞击、排斥和相互吸引,终于形成一团团包含原子、质子和电子的物质。此即印证佛陀所言,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坏、空和生灭变异中循环不已。

大爆炸之后约10亿年,一颗恒星——太阳在银河系里诞生,原本围绕太阳的云气逐渐缩小成小块的物质,这就是行星,地球便是其中的一个。刚开始时,地球只是星尘和陨石聚集的物质,后来由于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熔浆、烟灰和气体,这些气体除了水蒸汽,大部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与氯,尚无生命所需的氧气。

那时地表温度约是摄氏85度至110度,等到大气冷却之后,水蒸汽形成云,降下雨,如此蒸发、降雨的循环,经过了几亿年,雨堆积成河川、湖泊与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气温变化、风吹雨淋,不断地侵蚀、风化,才变成能种植的土壤。

这个过程,其实与佛家《起世经》中的记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着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称为“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东胜神洲、拘罗洲的北拘罗洲、阎浮提的南赡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贺洲,阎浮提就是我们生长的地球。

佛陀从业力缘起、心识变现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山河大地都是佛陀法身呈现出来的自然生命,这又与古老的传说中,盘古在开天地之后化身为世间万物有着某些共通之处。这也恰好向我们说明了,世间的一切,无论其表现出来的相是什么,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遵循着因缘所生法而成。

2000多年前,佛陀即说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后来科学家也证实,空气(风)、水、火、土是宇宙组成的要素,而且这四种要素均具有轻与重、冷与热、干与湿、软与硬、静与动等相反的特性,由于这些特性组合比例的不同,便产生不同的变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罗万象,也为万物带来生命。

无论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风或生命体的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他三大,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为增长;河海等湿物当中,水大较增长,另外未显的三大仍潜伏其中,静待因缘条件成熟便显现其作用。例如:流动的水在温度冷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当温度加热到摄氏100度以上时,又会蒸发成气体。

另外,我们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动力。有节奏的海潮,规律地冲刷着大陆和岛屿,使海滨和海岸线改观;阳光的照射,使海水蒸发成水汽,水汽又凝聚成水,不停地在天空和海洋之间循环;雨水落下,汇成河川,所向之处,坚实的岩石也难以阻挡;熔岩在地底深处流动,从地壳薄弱处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无形的风也会改变大地,地球旋转生风,吹起砂砾,像无数凿刀一样把那些似乎永远不变的岩石雕成各种形状。

可以说,由于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运作,才显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伟大;也正是世间万象互为因果,才造出我们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所以佛家说,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满虚空,具有无量功德、无限妙用。

·佛光菜根谭·

天地间一切的存在,都是由因缘相依相辅而成,

因缘和合则万法生成,因缘离散则万法消失。

天地间没有创造主,

任何事物都是藉着人为的力量和因缘,

使之促成或消灭。

山河大地皆为佛体

尽管佛陀早已指明,宇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然而在人类的研究里,地球是我们现今知道的唯一一个有生命迹象的宇宙星体。当然,这并不是说,地球在宇宙中如何独特,而是恰恰向我们表明,一切都是“仗因依缘”而有,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成。

这个四大皆备的地球,成了孕育世间万物的佛体和母体。

地:《胜鬘宝窟》里记载大地有三义:“一牢固难倾,二生长万物,三能担负山河。”大地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能孕育生命,是众生之母。从生命的体系来看,大地供植物生长,动物则依赖植物为食,生命的给养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土壤。因此,从早古的时代开始,人类对于大地便有一种恋恋的依赖之情。在古希腊神话里,地神盖娅(Gaea)就被视为众神之母,古诗人荷马歌颂她为“大地之母,众生之母,万物最古老者”。而中国的女娲用泥土造人的故事,似乎更直接地表明了人类对大地的依赖。另外,大地上高耸的山岳自古便是人们膜拜的对象,《山海经》里记载着数百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古代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来祝祷国泰民安,而“封禅”,更是国家的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帝王到泰山脚下祭地。可见大地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遗憾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化、机械式的农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破坏了土地原有的益生菌和微生物的生长,虽然生产量大幅增加,但却使得土质恶化、有机物质减少、土壤变薄流失,这都是得不偿失、难以弥补的后果,无怪乎世界会成、住、坏、空!

水:地球有70.8%的面积为海洋,平均深度为3.7公里,如再加上内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积所占的地球面积,居然高达74.35%。“水是生命之源”,最初的地球生命正是诞生于亿万年前的原始海洋中,经过了长久的进化,才慢慢踏上陆地。对于现今的大部分生物来说,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生命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人体内就占有高达70%的比例。据科学家的研究,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缺水是比缺少食物更致命的威胁。另外,人类的文明也依水而建,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最古老的文明都诞生在大河流域,丰富的水源支撑着早期的人类建立起最初的家园。

水分子虽然简单,只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但却具有奇异的特性。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等变化多样的面貌,更有活跃的生命力和不为人知的情感!日本I.H.M总合研究所所长江本胜博士,十多年来,一直以波动测定法对水进行研究,后来又从水结晶照片中发现许多水的讯息。在他2002年10月出版的《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提到,较之于自来水,天然水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而且水会听音乐,书中写道:

听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呈现的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般美丽而整齐;遇上对美充满深刻祈望的莫扎特“四十号交响曲”,结晶体也会竭尽全力地呈现华丽的美感。……相对的,让水听充满愤怒及反抗语言的重金属音乐,结晶呈现的全都是凌乱毁损的形状。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会阅读文字:

看到“谢谢”的水,呈现的是清楚而美丽的六角型结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现的结晶则和听到重金属音乐时一样,是细碎零散的结晶。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欢听好话,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恶。佛教度众的四摄法门,其中一项“爱语”摄,即是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给予赞叹、肯定。对于如佛之法身无所不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水,我们应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们。

火:火象征着能量。恒星之所以能在天宇闪耀,靠的就是内部能量爆发、熊熊燃烧的“火势”,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则源源不断地将这种能量辐射到地球。这种能量是早期促发生命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陆地上的生命大发展,也得益于当时湿热的陆地环境。现存的资料表明,几大古文明都诞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区域内,而在历史中,天气温暖则帝国安定,天候冷酷则战乱多发,也是有迹可循的。

风(空气):地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大气层,这是生命得以诞生的第一重保证。数10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大气中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后来借着藻类、植物吸收阳光,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糖分子,释放出氧,大气才逐渐成为今日含有丰富的氧,适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环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生命来说,空气变成了维系生命的第一要素,从我们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无论醒着睡着,都缺少不了空气;甚至身体的一般运作也依靠空气,可以说,人体的大部分构造和机制,都是为了捕捉空气而设计的。

可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却感受不到空气的存在,只有当气压异于我们平常居住地的气压时,我们才会察觉其存在,并受到影响,如在长隧道里,火车快速通过时,隧道中的气压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鸣;高山上,由于空气稀薄,气压较地面低,会觉得呼吸困难,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

空气无形无迹,却是实实在在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

维系生命的空气,不只是地球万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断互动,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气存在于我们身体里,我们和其他生物也都存在于空气中,是空气的一部分。哈佛大学天文学家夏普理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他说我们每吸一口气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与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气体,我们吸进又呼出,它不会成为身体代谢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来与大气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吸入自己过去呼出或别人呼出的氩原子: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40万个圣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无论耶稣在最后晚餐时的谈话,或者外交官在签订雅尔塔密约时的谈判,甚至古典诗人诵读诗作时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气中。大气中还有古时恋人哀叹祈求、滑铁卢战役厮杀呐喊时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之间进进出出,融和了大气,也联系了古今与万物。

僧肇大师在《物不迁论》里说:

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朽故也。

一筐筐的土能累积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达遥远的目的地,过去的事物,会成为现在事物的原因和条件(缘),无论修道或不朽功业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从地、水、火、风四大缺乏、四大不调,到现在成为能生存、四大和谐的环境,其中经历了几十亿年不断的演化再演化,我们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样的,今日人类漠视自然环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残,必也会成为未来的后果。自然万象好比如来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满虚空,但凡夫俗子如我们,却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运用。

·佛光菜根谭·

有因缘,就有希望;有因缘,就有方便;

有因缘,才能成就一切。因缘,实在是美妙无比!

所以我们不但要感谢过去的因缘,把握现在的因缘,

更要培养未来的因缘,为自他开拓光明的人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大自然里的山河大地不但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供给我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在精神文明上,它们更具有清净、光明、智慧等无量功德。

早期的人类社会,有自然崇拜的习俗,藉着对天、地、山、水等自然神祇的膜拜,作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后来的学者、思想家,则进一步思索人与山河大地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等思想。孔子认为游山玩水能熏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所以他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曾经帮助刘秀复兴汉室,立过汗马功劳,却不愿为官的严子陵,范仲淹歌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是以山水来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庄子曾自豪地说:“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宇宙中,与天地同生,与万物共享。他认为人世间的苦难都是由于违反了自然所致,而“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态度。

魏晋南北朝之后,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们审美、怡情的对象,尤其是诗人、画家、士人、官宦、僧侣、道士等,常常在名山胜水间流连忘返,一面欣赏山水,一面吟诗作画,或清谈玄理,或参禅悟道,开创了中国的山水文化。

谢灵运“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终日徜徉山泉之间,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

曹操有名的四言诗《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他气势雄浑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纵情于大自然的山林田园,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

“一斗百篇逸兴豪,到处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迹天下,为名山好水写下大量的诗作,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但他热爱山水,见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咏。看到长江的壮美,他挥笔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看到西湖的秀丽,他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参修佛法之后,他更认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于是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在山水画方面,宋朝的山水画家郭熙对山水有深入的观察。他曾说:“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此段话为风景画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和处理方法,作了生动贴切的描写。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办书院,从而为山水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其他像山水哲学、山水音乐、山水园林、山水地理,以及现代利用山水丰富的资源作自然科学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赋予人类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脉河川都是地球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自然景观,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不同,它们便各自呈现出万种风情,为世间提供绚丽多姿的多样面貌。例如以中国名山而言,一般人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便是用来形容这些山脉独具一格的不凡形象。

绵亘于中国西藏、印度、不丹、尼泊尔之间的喜马拉雅山,最高处有8850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圣洁、美丽和神秘的形象,西藏人称它为“珠穆朗玛”,即雪山女神之意。其他有名的山脉,如台湾最高峰玉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北美洲的洛矶山脉等,也都各具风采。

水本来是透明无色的,但因地理环境及所含矿物质的不同,而产生丰富的色彩,如黄河含沙量大,成为独特的黄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闻名。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辉映的美景;白居易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则有着云飘似山移的意境;苏东坡描写泛舟观景的佳句“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群山游移的动态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动静的视觉之美,也有听觉美,如惊涛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涧、空谷回音等。

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在徜徉山水、怡情悦性的同时,也赋予山水更深一层的精神意义与文化内涵。

·佛光菜根谭·

观晚霞悟其无常,因为夕阳近黄昏;

观白云悟其卷舒,因为云出岫无心;

观山岳悟其灵奇,因为远观山无色;

观河海悟其浩瀚,因为海水碧连天。

世间山水处,往往有佛家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从山河大地的形成、现象,以及承载养育一切众生、对精神文化的贡献等各方面视之,它们无一不是无言说法,无一不在展现慈悲的佛体。也正因此,世间山水处,往往有佛家。自古以来便“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胜地朝拜或游览参观者,无不被名山古刹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风光所折服。这些优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其中凝聚着许多高僧大德的智慧,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由他们艰苦创立、辛勤垦植而成的:

位于安徽省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成道教化众生的道场。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诗圣李白曾题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

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的“五台山”,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故称五台,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应化的道场。整个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楼阁不计其数。

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示现说法的道场,位于四川峨眉县,冈峦叠起,气势如虹,蜿蜒180余公里。现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仙峰寺、金顶、光相寺等70余寺院,为僧肇、慧通、广济等法师所创建。

供奉观世音菩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县东海中的舟山群岛,其四面环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声与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鸣,构成了一幅海天佛国的世外奇境。

此外,开创天台宗的智顗大师,在位于浙江台州府佛霞岭山脉的天台山峰修道20多年,创建了国清寺等12所道场。寺院周围环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风景胜地很多,是一处层峦耸翠的深山丛林。位于江西省北部南岭的庐山,风景幽雅,气候温和,处处奇峰峭壁,巉岩怪石,峡谷之间流泉飞瀑,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避暑胜地。东晋时代,开创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在此结社念佛,创建东林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的摄山栖霞寺在深山峻岭之中,寺后山崖凿有众多佛龛、佛像,称千佛岭。该寺是清末明初年间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谓“春有牛首,秋有栖霞”,此佛窟和云冈、龙门、大足等佛窟相互辉映,增添了中华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岳是中国名山代表,它们和佛教也有诸多因缘:东岳泰山除了雄伟壮观,数千年来,因融入帝王封禅、诗画意境、宗教神话及科学研究等,而形成其独特的山水文化,并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位于河南省的中岳嵩山,因其地形耸峻险要,自周、秦、汉以来,一直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此山亦为人文荟萃之地,有五十多处景观被列为文物保护地。座落于嵩山山脉东的少室峰,菩提达摩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传法于慧可,创建禅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则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其山势磅礡,仪态非凡,最著名的是构筑于峡谷悬壁之上的悬空寺,这座依岩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称为“天下巨观”。位于黄河与渭河之滨的西岳华山,《山海经》说它“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曾经是道家天下,因此在自然景观中融有谈玄说秘的奇险。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其山体由花岗岩构成,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内刚的气质。佛教曾在此相当兴盛,有所谓南岳四绝:“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楼之秀、水帘洞之奇”,除方广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严寺、南台寺等。

此外,韩国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日本的比叡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边水涯的寺院。

·佛光菜根谭·

河以蜿蜒能远,故源远流长;

山以重垒能高,故嶙峋峻拔;

心以涵蕴能容,故心包太虚;

气以进出能平,故四通八达。

相依相持的自然河山

山水大地、风雷云雨构成了我们居住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芸芸众生兴起、灭败已有亿万年的历史,人类的世代也不知起灭过多少,而山水风云却似乎和数千数万年前的先人所依赖过的一般无二。杜甫曾有诗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间接地点出了人世的无常和山河的隽永。然而,世间从来未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正所谓“沧海桑田”,山川大地也同样处在生命的轮转当中。

水的循环,也许是最明显不过的例子。

生命不能没有水,但是海洋里全是不能饮用的咸水。所幸太阳的能量能将海水蒸发,变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渗入土里,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后又返回海洋。藉由这种陆地、大气和海洋间水之交递转换的“水文循环”,海洋的咸水才能变成淡水,才能滋润生命,为万物所使用。同样的,陆地上的生物,尤其是植物,在水的循环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藉着森林的树根吸收水分,稳住土壤,使得溪河不致泛滥而正常流入大海,干旱时也能维持湿度和调节气候。

水无所不在,一直在地球各个角落循环,并以不同面貌存在着。被全球公认为“可永续性生态学”研究泰斗的大卫·铃木博士在《神圣的平衡》这本书里,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历故事,来说明所有水分子的运行。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读音)是夏威夷火山爆发喷出的水分子,本由“火”而生,又被“风”托转着在空中载浮载沉。后来随着云气飘至北美大陆的海岸,进入内陆,碰到高高隆起的洛矶山脉,阿奎的云气开始冷凝、液化,于是变成雨落到地面,渗入土里。

不久,阿奎被一棵树的根部吸进去,毛细管作用让阿奎爬上树干,到达树枝,又跑进松果内的一颗种子里。这时一只小鸟飞来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种子,然后往南迁移飞至中美洲热带雨林,不久,松果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进入了蚊子的身体。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飞,被一条眼尖的鱼吞噬,阿奎又跑进这条鱼的肌肉组织。尔后,雨林原住民前来捕鱼,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鱼,阿奎又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并最终落入了人类的肚子里。

这就是阿奎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历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这般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陆地上以及生物体内逗留和循环。

自然界生成于缘起性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所构成,它们都相为关系、互为条件、紧密配合。在《增一阿含经》中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缘起性空”的道理:

犹如钻木取火,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生,亦不离木。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会合,然后有火。

因此《大宝积经》云:“以众缘故起,一切无坚实。法语自性空,自性无有相。”自然界的山河大地,和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还灭,均脱离不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普遍而必然的因缘。《成佛之道》里有几句话最能说明无常的道理: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

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永恒存在的实体。以时序来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四季迁流,轮回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过程,若一息不还,即如同灰壤;国土世间危脆不实,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循环,如强烈的大地震,能将高楼林立的城市夷平,震裂地壳,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会自己生成,所以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依缘而刹那生灭。或者换个角度来说,自然就是一种生命,无论山水风雷,无论飞禽走兽,无论人类,我们都是这个轮转的生命中不可分的一部分。

·佛光菜根谭·

高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天地无私,故能覆载万物;

真如无相,故能遍一切处。 smQ1hN6Rt0UNudb4VsCegbKfOx6YW6xS0LtN2HKI9BND17fOifC7Ak8gZpnfvG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