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活的恩赐
——兼谈短篇小说《村魂》《满票》的创作

小说怎样写?我不会。我写的一点东西,多半是生活的记录,谈不上创作。

我文化低,没技巧,没理论,也没学过小说写法,不会编造没影没踪的故事,只好写我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包含了思想,包含了技巧。《村魂》中张老七砸石子的事件,是生活中的一件真事,他认真负责,结果就他的不合格。这件事本身就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就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技巧。我只是发现了它,记录了它,别的并没什么。所以说,我写的东西全部是生活恩赐给我的。我感谢生活,感谢生活中的人。感谢好人,他们使我产生了爱;我也感谢坏人,他们使我产生了恨。在爱和恨的冲击下,我才有了激动,才能言之有情。

写别人,也写我自己。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风风雨雨我经过,酸甜苦辣我尝过。我熟悉我周围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曾经不止一次感动过我。我爱他们,爱他们的勤劳,爱他们的厚道,更爱他们对党忠诚不渝的品德。甚至对一些人身上的缺点我也觉得可爱,认为这些缺点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天真单纯。可是,“文化革命”纠正了我的这种偏爱。有一次大队开斗争大会,支书在台上领读毛主席语录:“多打一个反革命,就是对毛主席多献一份忠心!”一听就知道是胡编的,毛主席怎么会说对毛主席献忠心?可是,奇迹发生了,千百人竟然也举着红宝书跟着朗读:“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多打一个反革命,就是对……”于是,就发生了可想而知的恐怖场面。鲜血教训了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忠诚固然是可贵的,但盲目的忠诚则是可怕的;单纯虽然可爱,但单纯加上愚昧就可怜了。这就是我的《村魂》中的“魂”,这个“魂”一直在我的心中游荡,游荡若干年之后,终于碰到了砸石子事件。于是,这个“魂”就附到了张老七的身上。这就是写作《村魂》的前后经过。

《满票》中的何老十,在农村中这种人很多。正像何老十讲的,在中国有千理万理,这都是理梢,理根是穷。一穷七分理。诉苦忆苦不能说不好,但诉苦忆苦如果是为了让人们永远吃苦受苦,就很难讲。把穷作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保住穷就更不敢恭维了。《满票》中何老十忆起自己小院的光辉历史是个真事:一个公社在这样一户人家开现场会,表彰他家没有一床囫囵被子、一条囫囵席,只有一个小板凳还是三条腿的。这件事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当时嘴里不敢否定,心里却比醋还酸。这种比穷夸穷、以穷为荣的事情,不知道持续了多少年。我的感触太深了,早就想写写这个东西了。可是总找不到合适的线,穿不起来。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选举会,一个同志落选了,可是会后人人都说投了他的票。这就给了我一个表现人物的形式。于是,我就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和人化成了《满票》。

《村魂》和《满票》是我在创作上的探索。这几年,我一直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总觉着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太简单化了。这种简单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物的思想感情上。人的感情不仅有爱有恨,还有酸甜苦辣;常常是百感交集,绝不单单是爱和恨。应当把人物写得复杂一点,才显得真实,才能打动人。另一点对自己作品的不满,就是直和露。这不仅是手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反应的笨拙。艺术讲究含蓄。用好事来表现好人,用坏事来表现坏人,似乎正确,但写不好就没有了艺术。因为这样写的结果很容易使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我试图对自己的创作来个转变,现在看来不算成功,但尝试一下总比不尝试好些。

这就是我的想法,希望能得到文艺界朋友们和读者的帮助和指点。

原载《南阳日报》1985年6月5日 xTu//Ns0xTiTZibtGE3xBpg3X0nH0DdQ8KyJtl1X/I6nFllTVbS87l06IjA1ar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