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小传

我一生没有过自己,是社会操纵着我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一九二九年,我生于河南西峡县的山窝里。说起家庭,一肚子恨。父母没给我过一天幸福,给了说不完的灾难。家里有十二亩岗地坡地,自己没种,全租给了别人。从小没吃过盐(我们那里缺盐),没吃过白馍。冬天没穿过棉靴,没穿过袜子,烂袄子里面没套过内衣,里面只有呼呼冷风乱钻。老俩口把节余下来的钱都去买了那几片永远结不出几棵果的山坡地。结果土改时划了个地主,小地主。小地主和大地主的不同在于大和小,把小和大两个字扣了,地主俩字一样,不像干部,分成多少级,拿不同的钱,地主不分等级,一律平等,享受一样的待遇。哪怕只出租一分地,也是剥削。这政策公平合理,我服。

我上过小学,后来考上了国立一中简师,上了一年,日本鬼子打到了西峡,我就跟着学校逃难,逃到了陕西城固。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光荣了,流浪日子苦是苦饿是饿,总算没当亡国奴,没对“皇军”低过头。后来简师毕业了,当兵,在部队当文化教员,修飞机场,修路,担石头,锻炼了几年,思想上很革命了。

一九五三年,我得了肺结核,住了几个月医院就转业回家了,叫带病回乡复员军人。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找了个老婆,一个勺子两个碗,小日子倒也自在。常常和老婆一同上山割草,玩滚石头,看着石头从山上横冲直撞滚到山下,一阵开心大笑。自在是因为有钱,复员费加医疗费有将近一千块钱。现在一千块钱不算什么,当时可了不起,一角钱买十二个鸡蛋,够吃几辈子;一块瓦六厘钱,够盖几道院子。这时年轻,不知道日子艰难,再加上是个团员,觉悟觉到天上了,村里修水利没有钱,我就捐了八百块钱。捐钱的时候很天真,没一点点邪念,想着为人民死都可以何说几个钱。上级也叫我很光荣了一番,还叫我当了人民代表,我也以为自己很革命了。没想到“文化革命”中为这一捐没少挨斗挨打,人们说,乔典运不憨不傻,不知道有钱自己花着美气,为啥自己不花要捐?有啥阴谋诡计?可疑得合情合理,一百张嘴也说不清,连自己也觉着捐得奇怪,当时是不是发高烧烧迷糊了?这是后话不说了。钱捐给公家了,自己成了个穷光蛋,又有病做不了重活,生活便没有着落。想去教个小学,就去找教育科,在饭场里,当着众多人的面,科长把我训了一顿说:你这个人咋这么不道德,自己患肺结核,还想把肺结核传染给下一代!这话很伤感情,但气过了想想也真有道理。没了出路又没了钱,生活越来越难了,白天没盐吃,夜里没油点灯,再加上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肺结核比现在的癌症还怕人,好像和谁说句话就会把死亡带给人家。捐钱的荣光劲亲热劲没影了,人们见了我就远远躲开。我很孤独,每天躺到麦地埂上晒太阳,浑身本来就瘫软,太阳一晒更软得像团海绵,不死不活地躺着。常常想到死,死不主动找我,又没勇气自杀,就和死了一样地活着。悲观极了就看闲书,没什么书好看,只有一本从部队里带回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知哪一句打动了我,我就萌发了写东西的念头。我这个人一身缺点,只有一点长处,多少有点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没文化,上简师时跑老日,从河南跑到陕西,说上学还不如说是逃难准确,大字不识几个。开始学写作,没想过当作家,也没听说过“作家”这两个字,只知道有学问的人才写文章,自己没学问不敢冒充秀才。有了这点自知之明,就没敢写什么长篇,也没想过一鸣惊人。开始只写民歌,四句四句的。这时已经一贫如洗,混得不像个人样了,没纸没笔没墨水,找邻居家学生娃的旧练习簿翻个身当稿纸,一个鸡蛋换个沾水笔尖外加一包蓝墨粉,就这样开始了“写作”。也算命好,《河南文艺》发了我四句民歌,还寄了三元钱稿费。当时,我的大女儿才生下十五天,得了肺炎,没钱医治,找草药扎旱针,百扎不愈,才到人世上又要离开人世了,有了这三块钱,抱到街上打了一支盘尼西林,也就是现在的青霉素,她才得活下来。

这四句民歌给我指出了生路,我就努力读书,拼命写稿。写了一段民歌又学着写寓言,几百字一篇,最长一千多字。当时有文化的人不多,写稿的人大概更少,我沾了这个光,也算投机投准了。到了一九五五年,我开始学写小说,也侥幸发表了。这时一心扑在学习写作上,把肺结核忘了,忘了也就好了,好像重新获得了生命。正当我热爱生活时,生活又抛弃了我。一九五六年春,我积极投身于合作化高潮,写了小说《送地》,在《长江文艺》发了个头题,获得了好评。武汉作家协会给我寄了张入会申请表,叫我填填再让乡里盖个章,我就是作家协会会员了。乡里说作家协会也是个革命组织,贫下中农都没参加,为啥叫个地主参加?不给盖章不说,还写信通知作协不准再发我的稿子。我又走到了绝路上,亏得当时年轻有几分胆量,我一级一级往上告,一直告到北京,告了一年,上级开了恩说,我是复员军人青年团员,才又准我写稿。不久,六亿人民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天堂”,我也跑着进去了,写卫星写大办钢铁,在浮夸风中自己也积极扇风,只是自己的这把扇子很小罢了。从天堂回到地上以后,我还是写小说,写了篇《石家新史》,恰逢什么“大连黑会”事发,我又成了宣扬“中间人物”的靶子,乱箭齐发,为河南文艺界渡过这一关献出了自己。批了一阵,总算有惊无险,平安着陆,我又写了个中篇《贫农代表》,河南人民出版社给出了单行本,珠江电影制片厂看中了,叫去改电影剧本。改好还没拍,“文革”来了。《贫农代表》有一句形容词,说两个人吵架吵得天昏地暗。革委会主任说,天是共产党的天,地是社会主义的地,说天昏地暗可见狼子野心。我便摇身一变成了“大人物”,说我比约翰逊还约翰逊,比赫鲁晓夫还赫鲁晓夫,比蒋介石还蒋介石,集全地球“帝修反”头子于一身,我一生没伟大过可伟大了一回。一天几斗,每次下来身上都鲜血淋漓,血染风采了好多年。

“四人帮”被粉碎了,我也披了福跟着解放了。我又拿起了笔杆写小说,一九七九年去北京参加了文代会,参加了中国作协,一九八〇年又去文学讲习所学了一期。写了几十年,这时候才多少知道了一点文学是什么。一九八五年,调到县文联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很有点精神焕发。前后写了些短篇小说,如《村魂》《满票》《问天》《多了一笑》《无字碑》等等,得过不少奖,也多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选载,都说不错,可惜赶上了出书难的年月,山里人少交往,出不了集子。不过也挺感激这个时代,就凭我这个草木之人,大家选我当了省作协副主席,被评为省优秀专家,还享受了政府特殊津贴,想想也就心满了。

几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群众中间,有几次调省里当专业作家的机会,我都一一谢绝了。我认为生活是一本很厚很厚的书,生活里有文学,文学里有技巧。自己文化素质太差,比学问比不过任何一个作家,只好用生活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了。我天天读生活这本厚书,看准了从生活中抄一篇,可叹心有余力不足,常常抄得不好。回头一算,写稿写够四十年了。四十年能写多少东西啊,可是写的东西少得可怜,真有点汗颜。年轻少壮时想写不叫写,可叫写时又年老多病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过,黄昏总还不是天黑,在天黑之前抓紧再写两年吧。

原载《新生界》1994年第1期 XMVvElmcTFiyvUwIqIbbBYs1/vhK21HsULSZDwAYCuJUpRKvnt0iYRv1F/RPHw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