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中国有汉画。
中国的汉画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单是河南南阳,就集中了中国汉画的一半还有余。
除此之外,汉画几乎是绝迹于世。
除了东汉,几乎不能再见到石刻的汉墓绘画。这应该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或者说文化奇迹吧。
20世纪五四运动时期,学界和文化界的人才开始关注这件事。鲁迅和20世纪30年代的一批文化大家将目光投向了汉画,开始收集、整理、研读、展出这份文化遗产。南阳汉画馆就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和壮大起来。现在在南阳汉画馆里的汉画像石有一千多块,建立起博物馆。郭沫若先生亲自为这个馆题写了名字,汉画馆坐落在南阳卧龙岗旁边,成了人们了解历史和欣赏汉代绘画艺术的圣地。
不过重视汉画的时间并不长,南阳的老人们常说,它不过是一种“有画的”石块而已。当地人用它砌墙、垒猪圈、凿猪食槽、砌房基、修桥,不少商店、城墙门洞和老桥下边的基础都是这种物件。
当然南阳有专业的文物贩子也早已盯上了它。他们从老百姓家收购有画的砖头或石头(当然是优质的汉画),然后把石头有画的那一面锯下来,做一个木框子,贩子们说这叫“上妆”,然后通过渠道转卖出去,散落在各地的汉画石也大致从此而来,英国、法国的文物商人也趁机捞走了不少优质的汉画石。后来由于鲁迅等文化学者的重视,汉画石引起了当地的关注,文物局、文化馆、博物馆和文物爱好者一齐出动,在南阳的角角落落里寻找,才有了今天汉画馆这个模样。
如今的汉画馆那可了得,除了收集石品,还要整理、研究,向外省、外国推介汉画。高大华丽的汉画馆内,陈列了他们收集到的精品。馆内还有千余块汉画像石贮存在库中,经常有专业人士照料它们、研读它们。《中国南阳汉画像石大全》也就汇集了全部的精华,向全国全世界宣传介绍南阳的宝贝。
有人说,洛阳曾经是东汉的首都啊,怎的就不见汉画石、汉画砖这类东西呢?我是关注汉画较早的一个学人,多少知道一些其中的奥秘。
汉画石大量出土于南阳不是件偶然的事,这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系。
汉光武帝刘秀出生在南阳附近的湖北枣阳,而枣阳就是南阳的近邻,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封地就在南阳的唐河,至今仍叫湖阳店。
刘秀是很重乡情很重视家乡发展的一个皇帝,他在制定国是时早已确定了“南都”这个概念。南阳和洛阳、西安并称为“三都”就是这个缘由。刘秀制定的国政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叫作“职以任能,功以赏爵”——跟他一处打天下的将军,他不亏待,用“公侯伯子男”这类爵位分封他们,让他们享受很高的待遇,但不再给他们地方行政职务。地方政务应该让那些没有战功,而行政能力很强的读书人来任职做事——这么一来,和平时期将军们便没有事干了。
这些功臣没有实际政务了,让他们统统到“南都”去。这么一做,可了不得。南阳在春秋时期,已是冶铁、制造业的重镇。东、西汉又经杜诗、召信臣这些能官干吏悉心打理,南阳的农田水利,垦耕桑麻,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现在又来了一群有地位有面子有钱而且有闲的功臣,这下子南阳成了全国瞩目的首富之地。“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南阳的声名鹊然跃起,是比首都还要好的地儿了。南都,不是叫一叫就罢了,而是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吃喝玩乐天下第一!所以我认为南阳当时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在人们心目中可与首都并驾齐驱的地儿了。
现在的人有了钱买房子置产业。东汉时大批武将集中过来,他们有钱又没事,干什么?修墓。地上是宫殿“王侯将相,第宅连云”,地下也是宫殿,“事死如事生”,是供这些贵族死后享用的。要分外用心用意,要刻石绘画铭记在墓——汉画也就应运而生。洛阳没有汉画馆,开封没有,郑州就更不用说了(它当时真太小了),商丘也没有,唯独南阳有。除了我们馆藏的汉画,还有大量民藏的、未出土的汉画,究竟有多少?品质如何?谁也说不准!
汉画馆就这样耸立在卧龙岗下。外头两个汉阙,大门内是“天禄辟邪”,向内便是一排排的画石。
画的什么东西?人物、故事、皿器、吉祥物,还有大量的装饰用的菱形方格和正方形格子、长方形格子,等等。什么“二桃杀三士”,什么守阙石佣人物。主人生前生活中有的,在墓石上都要照样画下来:豪华的建筑、美丽的庭院、高大的轩车,主宾尽情地宴饮、歌舞、射猎。画风接近主人的生活现实,但又体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宽衣博带,衣袂飘飘——这就是南阳汉画。
当然,除了南阳,山东也有汉画,河北也有,他们那里也在建汉画馆。但我觉得,南阳的汉画,与那些地方的略有些不同。山东、河北的汉画,规矩方正,格调严肃,规制整齐,不凌乱。南阳的汉画大约离着楚地较近,染上了楚风的缘由,大体显得自由奔放,线条流畅,人物歌舞间显得有些神秘的巫气。
我对汉画只是爱好而已,并无特殊的研读,但作为一个在南阳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大家来看看汉画馆吧,这个过去不为人重视的艺术,今天成了我们研究汉代历史和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窗口。
原载2018年5月1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