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县治以上的城,历朝历代不一样,但“有沿有革”——大致那么接续下来——从秦帝国设三十六郡开始“总规划”,各朝有那么一点小变化,到明清时期趋于稳定。每一城里,都有这么几座庙,城隍庙、文庙、财神庙、狱神庙——这是拿得准的四座,都是政府公祀,其余林林总总,如纛神、玉皇、魁星、谷神,乃至门神、灶神……如请各类名人的专门神祠,大致有多少?恐怕专家也说不清,比如说妓女们信什么神?信管仲,信夏姬“夏姨姨”。家奴们呢?信的是钟三郎——这个名字我初见到便是一愣:钟三郎是谁?愣定再思,扑哧又是一笑,这肯定是东郭先生遇见的那头“中山狼”,家奴无知,听转了音定名。有说者以为它来当家奴神颇为贴切,我几乎没有犹豫就在《康熙大帝》第二卷中使用了这则资料,无论是淫祀还是正祀,官府不管,由老百姓自祀祭去。
是不是只有这四座庙是“正的”呢?其实我也没有切实的根据资料支持,文庙不消说:那里头祭的是孔夫子,一般都在县学府学——黉学里,由执掌学子考核的官府主持。我见到一些资料,一些官员判断案件摸不着头脑到城隍庙里乞求灵感。在北京的养蜂夹道专门扣押犯罪高官的地儿,有狱神庙,在山西的洪洞县街也有狱神庙,《红楼梦》脂批贾芸小红后有“狱神庙慰宝玉”的情节——正规的司法机关里有狱神庙是结结实实的事。那么财神庙呢?我只感觉到有,应该有,从气氛到当时官员的心理,这个神祇地位不弱。
近年,河南省南阳市府衙重修,从地下掘出一通碑来,上头赫然记载:
府署西边旧有财神庙一座,系前太守庄于乾隆四十二年建,迄今将及百载。风雨漂泊,渐就倾圮,凡瞻拜者莫不目睹心伤。本隅绅商暨府六房四班谋欲重修,盖由创自官制,不敢私专。因禀请乐如任公祖大人,随欣捐廉倡首,抱仙吴父台大人亦慨然勷此义举……
碑记原刻一点也不含糊,财神庙碑记在府衙“创自官制”,它就矗在府衙照壁之侧,碑的名字就叫《重修府衙财神庙碑记》。
中国是文官政治确立最早的国家,就人文统治而言,也是世界上最完整、最严密的政权机器。就这通碑的发现,它不仅证明政府尊崇财神,而且是将之纳入政府机构建设之中作为一个“务虚”组成部分来对待的。全国的官署文物保存得最为完备的:河北直隶总督衙门是省级的(总督衙门侧重军政管理,不一定设财神庙),府级的是南阳市中心区域的府衙,还有县一级的最好的一座也在南阳的内乡。我以为,府县一级的衙门应该都设有狱神庙。所以文物单位请我去论证座谈,我一开口就说,毋庸置疑,财神庙是府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好再找一找,还应该有一座狱神庙呢!
清代不是内阁制,中央是“军机处”管理一切,决策人只有一个皇帝。说白了,清代是“秘书治国”,大军机叫“大章京”,小军机叫“小章京”,也就是大秘书、小秘书吧。省一级也用秘书,府县大致一脉相承下来叫“师爷”。省一级的有点特殊情况,各省总督、巡抚、提督、将军,要面对中央朝廷,文办师爷里头就分两拨,一拨驻省,管起草奏章,上报朝廷;一拨呢,驻京,专门管观望北京政治风头,决定省里的奏章上递与否。
府县衙门无军政,只有民政、财政与司法,师爷主要是负责钱粮与刑名,文办一般都是兼理吧。务实的刑名师爷和务虚的狱神是对主官——县令、知府——负责。务实的钱粮师爷和务虚的财神也是对主官——县令、知府——负责。这么一个配套的体系真的是很有意思。因为那是人治社会,主官要对人地天鬼神负责,还应负责一方治理教化,实的、虚的要一起来,既做事又哄人。这两位神就起这样的作用——说这一点叫“明刑弼教”。
这两件东西摆在衙门里很有意思,看着这样的衙门,可以以更多视角观察封建社会的统治本质。财神庙当时动议是要保护一方富庶无虞,但明晃晃就摆在南阳府衙门近侧,一下子让人联想到“衙门口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也算一种黑色幽默。
原载《佛像前的沉吟》,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