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顺治死在商丘

我今年到商丘,民权县是最后一站。这个县是出葡萄的地方,民权酒业主要造的就是“民权葡萄酒”,一是县名新,二是出葡萄酒。我过去对它的了解不过如此。这次去一看庄子的墓也在那里,还有白云寺,唐贞观元年所建,它们显示的是民权的“文凭”,冯玉祥起的这个县名虽新,却是个陈年老酒店。

带我看了庄子墓,又看民权的农民画,商丘的朋友兴致勃勃又带我去看在黄河故道上正修的一座大电站工地。整整用了四个钟头,待吃过午饭,我总算赶到了白云寺。

我们中国的文物特点是“时代特点”强——和美女特色一样“环肥燕瘦”,特讲究情调。这和西方不一样。西方的东西除文艺复兴时的之外,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像意大利的金币,也很灿烂——但,干瘪,硬邦邦的,很管用,品不出味道来。中国的文物专家,一件文物到手,他不用看,能“闭目断代”。拿一块大理石羊头给欧洲专家,他蒙上眼,怕是摸烂石头也说不出个一二三。

凡唐代留下的东西,随便找出一件,你去看,或精或粗,或大或小,形貌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大气、豪迈、富丽雍容。

白云寺一进山门我就有了这个印象:气势雍容。它自然是遭过兵的,又经历了“文革”岁月,一代又一代地“克隆”下来,形貌自然离原始愈来愈远,但它的建架结构整体布局毫无寒薄之相。就大雄宝殿而言,观音佛殿的式样,隐然仍是唐风格调,其他小殿我看是明清风韵。走到一柱石经幢边,导游说:“这石经幢里是顺治皇帝的舍利。”

我吃了一惊:还有这一说?

一到商丘,朋友就告诉我,顺治在白云寺出家,也死在白云寺,那不过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也就是了。这里指定了“这石经幢”就是这回事,动人心魄了。我在幢前看了良久,但我不是文物专家,也不是考据学家,“良久”当饭吃;还是不知所以然。不远的石碑上刻着“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的名字,他写的石叫“出家偈”:

天下丛林饭似山,

到处钵盂任君壑。

金银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山河大地主,

忧国忧民事特烦。

百年三万六千天,

不及僧家半日闲。

……

这个诗,凭我的经验不会是“真的”,五台山听说也有他这诗,这几年炒得到处都晓得了。大家都在争“旅游”景点,我能理解。但顺治在白云寺当和尚不是这几年旅游热才造出来,是久远传下来的故事了。

一个事实是,康熙是来过白云寺的。寺里和尚说康熙三次来寺里,有两次是“微服私访”。我对这两次存疑。康熙四上五台山,即使目的是谒父,他也是车马如龙、扈从如云公开去的。现在电视剧把“微服”舆论引导得比吃黄瓜还干脆容易,我听见“微服”二字就头疼。但有正统的记载,康熙四十六年春天,康熙皇帝是公开地来了白云寺,赏有八柜藏经、如意、扇子,他的大学士马齐写了“庄严清静”四字,他自己留下的墨宝则是“当堂常赏”四个字。

这四个字,明显的是字谜,我看了那石刻,不是假的,也不可能是假的——在清代造这样的假,是要祸灭九族的。他为什么要造这个谜给后人看呢?我搜寻自己的记忆,康熙与不熟悉的臣工,从不开玩笑,更遑论面对的是州府里一座兰若。这什么意思呢?四个字上头都有个和尚的“尚”,下半部分分别是“田、土、巾、贝”——这是赏赐的物件了。然而我认为不是,康熙这人没那么小气,赏你什么就说赏什么,不会造个谜故作张扬让人去猜。若说“当堂”是尊父的意思,那就不能用“赏”字——这谜猜不出。他不仅要赏,而且还要“常赏”,莫非是请和尚们“堂”,自己要“常赏”。然而据传闻,此时的顺治已圆寂了,“当堂”二字,或许是守灵的意思?猜谜有时会俗得令人发指,糊涂人猜得聪明了,聪明人会猜得成了糊涂人,这就是谜。

我前头关于“隐私”的想头却动摇了:为什么生巴巴来一个寺院里,大肆赏赐,还要造一个字谜给人猜?

康熙没有再来白云寺,也没有“常赏”这事。原因是他的紫禁城里萧墙祸起,他的二十四个儿子窝里斗,政治仗打得一团黑烟,康熙四十六年之后的十五年,他没再过一天清静日子。顺治假使地下有知,肯定感慨万端。

白云寺的老方丈印法接见了我。九十多岁的老和尚,慈眉善目的,不但步履稳健,且是思维敏捷言语无滞。他命徒弟们给我们一行表演了一套法器释乐,虽无天魔之姿,却有裂石之音,身心一下子明净起来。我留八字相谢:

菩提心境,清凉世界。

是的吧,五台山清凉,白云寺也清凉。

原载《紫禁城》2009年第5期 diMYz9tNfBv387wkIyYIxwOS0ebQx6q3FU4VFSoh+d24/LezUVLb2PgPo16wcL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