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马上扬鞭一指,说道:“前面就是居庸关。”——这句话摘自何处?摘自姚雪垠姚老的《李自成》卷尾处。这部大作写到这里,已将近结束了。我们知道闯王是从居庸关进去攻打北京城的。
为什么选这个角度进北京?我替他分析:一是这条路野战方便,城池较少;二是崇祯在关内的地方势力较弱;三是它处于蒙古族与汉民族交界地,若无大战事宜,军事行动会更方便一些,其余如粮草供应等方面也比其他方面要快速方便。除了这些因素,还有没有?有。北京城在建城时便未设西北角,从居庸关进军不会受到大的军事干扰。
这是我在读清人笔记时读到的,犹不能信,仔细确认:北京城在城建设计时便有这个理念!不修建西北角!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现在的北京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但在明清时呢?它也是都。但不是国家之都,而是天下之都。包括再早一些的元大都,这里都是首都。但人们心目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这个地方存在,无论在何处都须合乎这一理念,天上地上到处一样!无论到东亚还是西亚,北欧抑或南欧,统是这般“莫非”的理——我们没有国家概念,也说不上平等意识,反正就这一个天下,无论在地界的哪个板块,反正都是中国,都是天下。北京就要代表它所营运的时空理论。
可是为什么建城不修西北角呢?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概念。北京即是天下之都,行使上苍赋予它统辖全天下的权力,当然要拥有统治全天下这样理论到实践的支撑,拥有人天感应最高的领域。
就这样李自成的部队像黄蜂群一样拥进北京,直到西直门内城外开始放炮攻城。
甲申这一夜,是有很多历史问题值得琢磨的。崇祯皇帝原本没有准备自杀,自杀了。有机会逃出北京重新整理战局,没有。满族人原来未准备进入中国建立清王朝,清王朝居然建立了,而且维持了二百七十年之久。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北京西北坚固性不足的防守缺陷,是应由明政府首先负责的。
人天感应?有没有?应该说是有的,但以这作为城建方向是根本不对的。明代的知识分子从《史记》里读到,昔日共工与祝融两个种族拼杀,共工氏战败,怒触不周之山,这样就造成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天下总势。本来是古人用神话影射现实,说明“天柱折”,天倾了,所以地上普遍倾斜,河水都向东南流去,是人们在无法改变的现实中幻想出来的部族神话,却带来如斯一种后果,岂不悲哉惜哉!
我们的社会学常常与哲学、自然科学无原则混搅在一处。本文说的就是一例,而“一斤等于十六两”也同样如此。一斤十两本来很方便,偏偏天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恰为十六星,因此就十六两一斤。带来的后果:称中药、卖菜、做物价表都是这个标准,计量十分不便,妨害了社会发展进程。在文化发展繁荣、灿烂的明天已展示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应用心、用目仔细打量我们自身原有的文化积蕴。
原载 2017 年 11 月 3 日《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