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雍正王朝》主题歌中唱道:“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写得可说是很贴实的一句歌词。清代十代君主,历史评价褒贬向来少有差异,但于雍正而言,始终如一的就是两个字:差劲。
坊间关于雍正是这样说的:贵为皇子饱读诗书,老父临终时他却勾结了隆科多,把皇帝的遗诏改了,“传位十四子”——只加了一横和一钩,就成了“传位于四子”。篡位自立,这一条确立了他的基本品质;组织“血滴子”暗杀兄弟和身边大臣:诸多小说里写得生动,只消他在龙椅上翻一翻眼皮,眼前这位王爷或大臣就会无端被他的“粘竿处”和“血滴子”趁夜屠戮,不留痕迹。史上小说,言及八爷之死,说是八爷被黜,夜间在灯下读书,突有一人持短刀着夜行衣在房间落下,八阿哥问:“是皇上派你来的吗?”这人行礼回答:“我奉圣上旨意,前来伺候八爷升天!”他就这样死了。听信佞言,诛灭曹
、李煦等包衣奴才,不管跟了皇帝多久也照杀不误,对皇朝怎样忠诚难逃他的天网!大肆抄家,消灭政敌,凡是他看不顺眼的人,立时便有牢狱之灾、灭门之祸。大兴文字狱,有人写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他拖到菜市口斩首,有考官出题“维止”被人告发,乃是“雍正”去头,亦被捕杀;动用“粘竿处”卫士,在臣子中间广设耳目,随时诛杀有“造反”言论的臣民;大肆追查曾与他有过不睦的大臣,动用“血滴子”夜间暗杀,用特制的网袋将人头包裹,用特制的药粉毁灭尸体、头颅和证据。
一个人被世人传说成这样,他还会有好名声吗?别说他是“封建皇帝”,就算是个平常人,谁愿意和这种人打交道、做朋友呢?
我们现代人所听、所见、所传闻的大致就是如是说。有的来自清人笔记,性质犹如小字报,在知识分子中传播。有的是言传家教,父亲传给儿子,再传给孙子。有的来自小说,说得更是玄乎,带了艺术色彩,在民众中广为流传,久为承续。反正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雍正不是个好鸟,是个反面教材!
难道二百余年来就没个有见识的秉持公心的历史学家出来为雍正公道几句?
啊,不是这样的,不是的。我在《雍正皇帝》里写到的雍正,被今天某些人批评是“二月河要为雍正平反”……
如此种种。似乎我真的把雍正写成了千古第一的好皇帝。我觉得说这话的人没有看完《雍正皇帝》这本书,或者没有看明白我的用心。我明明白白地讲,我对雍正的评价全是学者们研究出来的成果,没有一个字是二月河的发明创造。二月河只不过是把这些学者的分析、研究成果变成了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要通过形象思维塑造人物,我不过是把雍正这个九五之尊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皇帝。雍正在历史上不算是个坏皇帝,至少好坏参半。二月河没有出生前,早已有知名学者作如是说了。
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是离我们今天不算太远的历史人物,需要我们今天的读者用这么大的劲来重新认识他、接受他吗?雍正就是这样的。粗看了去,他仍是一个暴君,一个可怕的独裁者。但雍正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改土归流、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摊丁入亩、耗羡归公等一系列财政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当然,接纳新的事物人们有一个认识消化的过程,如官绅一体纳税,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官绅们就感到了痛苦,他们有情绪、有牢骚,因为这样动了他们的奶酪。摊丁入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益处,但这种利益经地主和官员们一加核算,变得微不足道,不值一哂。耗羡归公还是归私,更与百姓没有直接挂钩。改土归流好在哪里?民众更是无从知晓。雍正这些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制度改革,溶进水里,被整个社会无声地消化掉了。
封建社会是有文字狱,雍正时期可能更突出一些。官绅们对雍正的不满虽不敢写出来,但他可以变换名目,用曲笔,或者造谣来诬害雍正。曾静、张熙一案中所指雍正“篡位、谋父、逼母、弑兄、屠弟、酗酒、好色、诛忠、任佞”种种罪行,雍正看到了自己在民间的“口碑”,他都要气疯了、气死了。但抓不到人也抓不到事,所谓的曾静、张熙案件被他极度从轻发落就是这个原因。一个终生劳碌为清王朝呕血奋争的人,看到民间给自己如此评价。他很快就病了,很快就死掉了。他本就不是一个宽厚的人,心眼窄,眼里容不得沙子。再加上他的地位,更是无从改正。我发现他到晚年时已经知道他的宠臣、能吏在编造谎言假制祥瑞骗他,他的一个儿子也在欺骗他,愤怒中他处死了亲骨肉。作为一个帝王、一个九五之尊,他的心情绝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那样可以轻易承受的。何况,雍正在位只有十三年,那些不理解他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还没有弄明白,他就死了。
而那些对雍正不利的传闻经历了二百余年,今天的人更是无法鉴别真伪,无法去了解真相,那些传言就成了否定雍正的“资料”与“证据”。如果我们的学者再不详细分析,雍正的恶名是无法澄清的了。
所以日本学者杨启樵说过一句话:“雍正的麻烦在于他在位的时间太短,如果再让他活二十年,局面会大大改观。”
原载 2017 年 7 月 7 日《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