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春闲磕牙
——博学鸿词科

崇祯的“那一夜”过得丰富充实,他被李自成逼到煤山腰,可能是痴痴地望着他多年蛰居的宫闱待了许久许久,谁也不知他想了些什么。最后是这样的:他扯破了龙袍,啮指血书诏尔李自成——最后一道诏书竟是写给他的敌人的,说的话令人怆凄不忍卒闻:“百官任尔杀,不可害百姓!”

明季的官员不济事,但处身民间的学者、大知识分子、脱掉了官服的致仕人员——退休干部吧,还是有些骨气的。就崇祯皇帝,尽管有很令人沮丧的毛病,但他本人似乎并不是个不负责任的花花太岁。因此,连李自成讨伐他的檄文里都说,“君非甚暗”。他自己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仔细替他“格致”,似乎也并非全然诿过之言。因此,明朝亡是亡了,但崇祯本人的精神似乎还在活着,而“朱三太子”作为一个亡明复辟的精神领袖,压根就不曾出现过,但他的幽灵整整魇镇了入主中原的满人二百余年——过了乾隆中叶,“朱三太子”才算正式“死亡”。

汉奸们带着满人打中原师出有名,叫“为明复仇”。明,已亡于李自成,满人要消灭李自成,为明、为崇祯复仇——起初这口号可能是真意,这证明多尔衮没有久居中原的野心,打这个旗帜确有收揽人心的效用。然而这口号是和李自成的口号“闯王来了不纳粮”一样,是个有问题的提法。好,既然你是为明复仇,消灭了李自成,“仇”已经报了,你就该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退到关外谨守你的藩位才是正理,怎么称帝封号占据北京,赖着不走了?

这肯定是当时暗流舆论的主导。就普通平民,虽有点这种“崇祯爷情结”,但只要安抚一下,给一个安家环境和生活条件,老百姓还是能忍受。咽不下这口气的是知识分子:你,蛮夷之都的化外之人,要做皇帝永远管衣冠冕旒的大中国,呸!……骂汉奸的,传“朱三太子”小道消息的,结社会友搞“俱乐部”的,写诗写词明嘲暗讽说刺儿头话的,诸如洪承畴门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些事,不是知识分子造不出来。满洲人是性情中人,但如果不能变成政治中人,这个江山坐不稳。“胡人无百年之运”这一可怕的谶语像阴云一样笼罩在人数少得几乎不值一谈的满人心头上,飘移不散。

康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很快想出了办法:从读书人下手,开博学鸿词科,南巡,崇祭孔子。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大致上是前经诗、后八股这两类。最奇特的是武则天开过一个“不求闻达科”,闹出“策马应‘不求闻达之科’”的趣事。那有点玩笑的意思了。再就是这个“博学鸿词科”:胜国遗老们、大儒名流们,你们不是不屑于来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吗?是不是嫌考官们地位太低,没有考你们的资格呀?我也觉得你们有道理的啊!现在我来,我当主考,请你们来应试吧。

是这样一个搞法。各省总督、巡抚把这件事当“重中之重”来办,由他们亲自遴选、推举,选出来的人叫“征君”,安车蒲轮护送到北京“应试”,把车轮子包上蒲草,一站一站恭送恭迎,直到北京,由皇上亲试。这是什么样的待遇?大概相当于今天坐专机吧!

地方上如此,朝廷怎样措置呢?凡邀举之“征君”,只要你没死,就必须来“应试”,应试无论取中不取中一律给官,坚决不来参试的,绳捆索绑来北京应试。即使如此严酷的政权性强迫,也还是有几个死硬分子,有的装病,有的坚卧古寺,坚决不参加。就是参加了的人,也很有几个捣蛋的,交白卷、错格、错韵地乱来糊弄,皇帝居然都笑眯眯忍了,这真是历史上最奇特的一次科举制科考试:全部取中,全部授官,坚持不当官的,礼送回籍好生供养。

效果怎样?极好!好得不能再好。有句话说:“你再厉害,总不能塞尽天下悠悠之口吧?”对了,康熙就做到了。他把反叛清室的“意识形态”领袖们一网打尽,并且每人口里塞了一把棉花——蘸了糖汁的。

这些人素来清高自持,以骨头硬著称于世。现在不行了——参加了人家的考试,吃了人家的筵,你还说的什么骨气?

这些人过去是造舆论的“风源”,随便写个什么诗词兴比,出个什么逸闻故事的,立刻传遍天下。现在这份心情取消:失了节的女人再也不能夸贞操了。这些人的门生、学子、家族,因为他当了“征君”,大家都是光荣得不得了。出门面子,办事方便,地方官拿他们当宝贝宠着。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说康熙的好话,他自己就一肚皮的“那个”也只好都憋回去,跟着众人“笑”,久而久之,笑得也就自然、心安理得了。

原载《佛像前的沉吟》,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9 年 2 月出版 jDFkuKQ96WF4AHsGL0Z70ESgBdvhKMcD2x30KqNVQvY3uddcQ1gmywileJmn4M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