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番秋雨,秋意渐浓。每年深秋的这个时候,就到了朋友圈秀餐桌上的螃蟹的时节。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些载入古代笔记中的、不但不能入口而且触之恐有性命之虞的“诡异螃蟹”。
若说起在古代笔记中吃出祸患的“诡异螃蟹”,最有名者当属南宋大学者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的“西湖判官”。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二月六日的五更时分,侍卫步司右军第三队将官狄训练率领一众兵将来到临安城的前湖门外。他们当天的任务是在等待城门开启后,进城领兵饷。当时,狄训练坐在一张胡床(即马扎)上,忽然觉得有个尖锐的东西扎到了脚,赶紧叫人举着火烛照亮,发现“一巨蟹,长三尺,形模怪丑”。看到如此巨大而丑陋的螃蟹,其他兵将都惊惧不安。唯独狄训练胆子大,又一贯爱吃野味,便让步卒将其捆扎好送到家中烹食。
待步卒们抬着巨蟹走远,狄训练看看天色依旧昏暗,便又坐回胡床睡觉。梦中他见到一个人,“长髯须,颜貌古恶,着淡绿袍,软帻黑靴,系乌犀带”。此人持着手板向他作揖道:“我乃是西湖判官,有公务在身而于五更天外出。被你捉到,估计难免遭到鼎烹之害。希望你赶紧派人回家,不要杀我,定当给你厚报。如果晚了,导致我丧命,恐怕会连累你全家遭殃。”狄训练醒来时,正在犹豫该不该相信梦中之语时,恰逢前湖门开了,他便只好先带领将士们入城领取军饷。等把这些事情办完了,他才匆忙骑马赶回家。待进门方知,那只巨蟹已经被五个儿子烹煮后分食,“诧其甘鲜”,现在剩了一点儿留给父母。狄训练想到梦中之事,赶紧叮嘱妻子不要吃,没过多久,“五子相继病死,唯狄与妻存”。
《夷坚志》中还有这样一则笔记:“洪庆善从叔母,好食蟹。”这一天她正在吃螃蟹,突然看到原本放在几案上的几只活螃蟹逃走了,遂赶紧叫婢女过来把这些螃蟹收走。不料,有一只活蟹竟混在熟蟹之中,这位叔母没有注意到。待她“复取食,为一螯钤其颊,尽力不可取,颊为之穿”。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敢吃螃蟹了。
以上两则笔记写的都是“食蟹之报”,明显可以看出古代人写故事的套路是,凡事讲报应者,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某种事物或做法可能带来祸患,而人们又往往不加留意,所以作者编出故事“吓唬”、规劝大家。因此就本质而言,“食蟹报”的笔记,是因为古代吃螃蟹而中毒的情况比较多见造成的。目前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很多非人工养殖的螃蟹,一生吃了大量的野生贝类和藻类,都会造成体内毒素的堆积。人们再食用之,就会出现腹泻、呕吐、头晕、休克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而死螃蟹的毒性更大,因为螃蟹死后,体内的组氨酸会加速分解,变成有害物质,即便是高温加热也无法去除毒性。
河蟹和湖蟹固然有毒,而海蟹的毒性也许更强些,尤其是那些色泽、模样怪异罕见的。如西晋笔记《古今注》里提到过一种名叫“蟛蜞”的小蟹。该蟹“生海边泥中,食土,一名‘长卿’。其一有螯偏大者名‘拥剑’;一名‘执火’,其螯赤,故谓之执火云”。清代笔记《亦复如是》中也记载了“拥剑”和“执火”:“海中蟹有绿者,色如翡翠,肉亦可食,但不肥耳。有红者质甚小,一螯极大,红如硃,一螯极小;或左大右小,或右大左小,亦无定形。每以大螯障面,以小螯拾泥而食。海边潮水处最多,见人即遁入穴内,其行甚疾。有白色者亦如之,皆不可食。”而东汉大文学家蔡邕曾经误食了蟛蜞,结果“吐下、委顿”——显然是食物中毒。还有一种“虎头蟹”,“色黄黑,质亦小,背上有二圆眼,白眶黑睛,俨然虎面”,因而得名,但亦“有毒不可食”。
不过要说起模样古怪,那稳坐第一把交椅的一定是民国学者孙玉声在《退醒庐笔记》中提及的“关帝蟹”。光绪年间,他的亲家郎孟松曾到台州办理矿务,“道经仙居县之东北六七里”处,看到当地的水滨处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螃蟹。从表面上看,这种螃蟹“八足二螯,与常蟹无异”,但它的壳是殷红色的,“壳上有长髯飘拂之,人面其状”,看起来很像京剧扮相中的关老爷,因此当地人以“关帝蟹”命名之。这种螃蟹本来数量就少,在水中又出没无常,捕捉不易,所以价格非常昂贵。不过,郎孟松还是想方设法弄到了一只。一路上他都把螃蟹放在罐子里,用山泉水蓄之。本来是想将它带回上海让亲戚朋友们开开眼,谁想被一位外国人中途买走,估计是想再捕一只却不可复得了。
不过,笔者在《清稗类钞》中看到过一种名为“虎蟳”的螃蟹。这种螃蟹产自闽中,“其壳类人家门户所绘之虎头,色殷红斑驳,有镶为酒器者,肉粗味劣,通州
、如皋亦有,俗称‘关公蟹’”。考虑到台州古时亦属闽中郡,难免令人觉得郎孟松少见多怪。
虽然有些螃蟹有毒,但以其味道实在鲜美,所以古人亦如同“拼死吃河豚”一般,对螃蟹绝不忍弃之。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的一则笔记,就从侧面说明舍命吃螃蟹者不仅仅是人,也包括妖怪:“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断。”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个姓王的富阳人,在沟渠的尽头放上了捕蟹用的工具。今人考证,所谓“蟹断”就是用竹子编成的一种竹篱或竹帘,也叫“蟹簖”。明代诗人高启云曾写道:“出簖来深浦,随灯聚远洲。”即指此物。这种工具直到民国时期,还有渔民在使用。如《宝山县续志》中就有记载:“编竹为篱,横置于河中,篱之一端置一方形口器,其名曰簖。簖开方洞,有门上下活动如闸然,置避风之灯火,蟹见灯火则上篱而趋入簖中,渔者即可乘机将门闸上,逐一捕捉,如遇蟹阵,每夜能获数十斤。”
王某傍晚安置了蟹断,等第二天早晨去看,发现有一个长二尺许的木头在蟹断里。而蟹断生生裂开,导致所有被捉到的螃蟹都跑掉了。王某没办法,只得把那块木头扔到岸上,然后又修好了蟹断,重新布置。“明往视之,材复在断中,断败如前”。王某很生气,再次把那块木头扔掉后修复了蟹断,谁知“明晨视,所见如初”。这下他终于感到不对劲了,一块两尺长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钻进蟹断里?它定然是个妖异之物,且它跟蟹断屡遭破坏绝脱不了干系!于是他将木头放在蟹笼里,担着往家走,一边走一边气愤地说:“看我回家不用斧头把你砍劈成柴烧了!”
走到离家还有二三里的地方,王某忽然听见蟹笼里传来扑簌簌的响动。回头看时,却见那块木头已然变成一个“人面猴身,一身一足”的怪物。这时,那怪物开口说话:“我是山神,因为实在是特别喜欢吃螃蟹,所以前两天才连续破坏你的蟹断,吃掉你捉住的螃蟹。希望你能原谅,打开笼子放掉我,我会暗中相助你捉到大螃蟹。”王某说:“你接二连三地祸害我,绝不可饶恕!”那怪物再三哀求,苦请乞放,但王某就是不答应。万般无奈之下,那怪物便频频问王某姓名,王某干脆不再理它。眼看快要进家门了,那怪物绝望地说:“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看来我这回非死不可了……”到家以后,王某“炽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声”。后来有人说那贪吃螃蟹的怪物其实就是山魈,如果让它知道了人的姓名,就能伤害其人,“所以勤勤问王,欲害人自免”。
既然螃蟹有如此大的诱惑,引得凡人与山魈皆为之一搏,那么何不人工养殖,既丰收又安全呢?事实上,大面积的人工养殖螃蟹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事情,古人吃螃蟹反而都喜欢吃野生的。但要说起古人“人工养蟹”的想法,其实清代就已有之。如在清代文学家袁枚所撰之《子不语》中,有段奇异的记载:“盛京将军某,驻扎关东地方。”此地不产鳖蟹,将军却经常能吃到,便有人向他讨教去哪里捕得。将军笑着说:“此非土产,乃予以人力种之。法用赤苋捣烂,以生鳖连甲剁细碎,和青泥包裹为丸,置日中晒干,投活水溪畔。七日后,俟出小鳖,取置池塘中养之。螃蟹亦如此做法。”虽然满纸怪力乱神的《子不语》可信度不高,但从这则笔记不难感受到,古人对吃蟹这件事,真的是如李渔所言:“在我则为饮食中之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