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特隆受命整理古籍,编纂大百科全书。后来他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发现了那句改变历史的古代诗:
猩红的瞳孔高悬,映照千年的冰川。
冰川之下海流湍盈,巨鲸骸骨交叠,又是千年。
诗中的意象非常奇怪。那时候,卡里斯特文明的语言是朴素且唯物的,几乎没有修辞,因此特隆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虚构意象的可能。
首先是高悬天空的猩红瞳孔,这是史料中从未记载过的。白昼的时候,天空中只能看到一轮惨白的日头,淡薄得很,并不温暖,无法融化卡里斯特的坚冰。夜晚,也只能看到邈远的星辰,零落稀少。猩红的瞳孔究竟是什么,古籍中找不到解释。
其次是冰川下的海流和巨鲸的骸骨。谁都知道,卡里斯特的大地上覆盖着数千米厚的冰川,但冰川之下是更厚的岩层。冰面上无法建立城镇,只有当来自天上的陨石撞穿了冰层,撞出一个个的环形山,文明才能在环形山里的冲击平原上建立起来。岩层之下才是海洋,卡里斯特的海洋都在地底深处,那里生活着透明的小型鱼类。冰川之下的海洋,巨鲸的骸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地点。至于“鲸”,从词根上看是一种巨大的哺乳纲海洋生物,而现实中并不存在。语言系统中为什么会有“鲸”这个词,特隆当时猜测是因神话杜撰流传了下来,但这个猜测依然经不起推敲。
另外,“湍盈”这个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学识渊博如特隆,也从没听说过这种措辞。
特隆作为一名学者,严谨地考据了诗歌的来源。负责诗歌方向的纂官向特隆汇报,这句诗出自《奥比斯歌》,载于“乌尔章节”。《奥比斯歌》是著名的古代诗选,由游吟诗人们搜集奥比斯大陆上传唱的诗歌编著而成。
奥比斯大陆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称呼,具体范围是卡里斯特被阳光照亮的半球。
如果站在环形山的山脊上,能看到地平线呈现一个明显的弧度,所以人们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生存在一个巨大的球体之上。自那以后,奥比斯大陆这个称呼就不再沿用,只在古代文献中偶有提及。《奥比斯歌》的每一章节都以诗歌诞生的地区命名,也就是说这句奇怪的诗来自一个叫乌尔的地方。特隆又找来一本当时市面上流传的《奥比斯歌》,却没有找到这句诗,也没有找到所谓的“乌尔章节”。特隆询问了负责地理的纂官,却被告知乌尔地区并不存在,而根据谐音找寻,最相近的只有尤尔——尤尔环形山,但那里也没有诗中所描绘的冰海。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特隆发现诗歌纂官带来的那本《奥比斯歌》是私印版本,并未在市面上流通,只在私下流传。通俗地讲,就是盗版。与正规的原版相比,私印版本还多出了许多关于其他地区的章节,这些地区都没办法在现实中找到对应。那些章节中,也频繁出现着“湍盈”这个词汇。
同样频繁出现的还有另一个词汇,“欧罗巴”。
特隆暂停了大百科全书的编纂,集中全体纂官的力量,搜集现有的所有古籍,在其中寻找这两个词汇。
行动一开始,特隆和他的同事们就逐步发现了散落在古代典籍中关于欧罗巴的种种,这些信息散见于从文集到风物志的各种典籍之中。从搜寻到的资料来看,乌尔这一地区是从属于欧罗巴的,然而,与之相关的一切记载,都昭示着欧罗巴并不存在,至少不存在于卡里斯特这个星球上。因为所有的气候、地貌、习俗都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对应。另外,多首诗歌中都出现了“春冰初融”这个意象。“春”是什么?
不过从这些资料中,特隆总算找到了“湍盈”这个词的注解:
湍盈,可作形容词或副词,意为“明亮中带着动态感”。
特隆无法理解这个词。
的确,对当时的学者来说,理解这个词太困难了。卡里斯特表面覆盖的冰川虽然足够明亮乃至炫目,但亘古不变。卡里斯特地底的大海磅礴地涌动,却昏暗不见天日。明亮和动态,这两者根本无法兼具。
最初,大家都以为欧罗巴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世界,是一群有着相同“创世”理想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凭空编造出的星球。但很快,特隆就意识到这个猜想的可能性太低了。资料涉及的内容太过庞大,而且与现实几乎完全脱节。更关键的是,所有的描述都能自洽,这绝非人力可为。
剩下的只有一个解释,欧罗巴这颗星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曾经拥有文明。
特隆相信,既然古籍中保留了如此多关于欧罗巴的痕迹,两个世界之间曾经一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把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转手给了最信任的学者,余生都用来寻找欧罗巴。
卡里斯特地表富集着硅酸盐,因此光学透镜的使用时间几乎跟文明的历史一样长。特隆带着自己制作的、当时最先进的光学观测仪器,走遍了整个奥比斯大陆,也就是卡里斯特的明半球。这在当时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文明只能建立在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和裂谷之中,尽管地表的环形山足够密集,但山与山之间广袤的冰原难以穿越。特隆的足迹遍布了所有的人群聚居地,找遍了大地和天空,听到了更多有关欧罗巴的传闻。
耗费半生的寻觅中,特隆涉足了环形山之间荒无人烟的冰原,在冰层下他总是能看到封存完好的尸体,那都是远古时代寻找新家园的先驱们。三千年来,卡里斯特的恶劣气候迫使居民们不断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有无数的前人都是以这种方式收场。
除此之外,特隆一无所获。
最终,晚年的特隆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了传说中的黑暗大陆,也就是卡里斯特的暗半球,那是一片无人涉足的荒漠。传说黑暗大陆被象征灾祸的太岁星统治,那里光照不到,极寒无比,任何生命都无法在那里存续。特隆是史料记载中第一个踏足黑暗大陆的人,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以血肉之躯穿越了漫长的冰原,跨过了明暗交界线,抵达了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大陆。当他终于踏上黑暗大陆的冰面时,他看到了猩红的瞳孔。
猩红的瞳孔,便是贤者特隆这一生中见到的最后景致。
祷告结束,我们在廷德尔平原居民的注目礼中登上载具。载具升空,越过茫茫冰原,最后降落在沃尔哈拉连续平原。直央学术院及其下属的技术开发局都坐落在这片由数颗陨石连续坠落而形成的多环结构撞击坑上。
我抬起头看着坐在前面的银灵,正巧她也回头看我,我们相视一笑,都回想起了在学术院求学的日子。卡里斯特资源短缺,终年严寒,千百年来人们都与死亡做伴,因此也造就了他们坚韧的民族性格。回想我这一生,只有在学术院求学的日子快乐得纯粹也无负担。
灵是我在学术院的学姐。卡里斯特的金属资源极度匮乏,几乎只有铁元素一种,且绝大部分还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可金属又是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故而作为卡里斯特最高学府的直央学术院,保持着一项优良传统——每一届最优秀的毕业生,都会被授予一种金属元素的称谓并伴随终生,这是身为学者的至高荣誉。按照原子序数,灵那一届轮到了“银”字,所以从毕业的那一刻起,学姐便被称为“银灵”。
直央学术院汇集了整个星球最尖端的科技,围绕着学术院建立的全专业产业园则是整个卡里斯特的技术与学术中心。因此这里也是开凿阿斯加德海入海口的最佳位置。
阿斯加德海在地面以下五万米,海深二十万米,是卡里斯特人征服的第一片地下海域。这片海在广袤的冰原下沉睡已久,而我们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条从明半球通往暗半球的快速通道。与广袤冰原相比,温暖的地下海为通道的修建节省了巨大的成本。
我们分批列队乘上地底管道交通——彩虹桥。作为最先头的一批,我感觉到一阵激发出的电磁场笼罩了我,每个毛孔都张开了,紧接着我就透过管壁看见了阿斯加德海的模样。人工照明点亮了整片海洋,数以万吨计的海水在管道周围涌流和激荡,绞碎了光,又彼此交融。
相信每一个身在此处的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个词:“湍盈”。
当然,眼前这片光景带来的震撼,远不及七百年前乌克巴尔登陆欧罗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