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暴力或由基因起,相关因果要辨析

前面讲了人类不应是基因的傀儡。然而一些极端情况下,基因还是会深度影响性格的。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北部医科大学的史蒂芬·V.法拉内(Stephen V. Faraone)领导的研究团队曾在《分子精神病学》( Molecular Psychiatry )杂志上发表过一项关于暴力攻击与基因遗传关系的研究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我们研究精神病,不能光看患者的行为,而是要从分子层面上研究,要在基因蛋白层面上找到一些物质基础。

有多个国家参与了这个项目,史蒂芬·法拉内领导的研究主要讨论攻击性的遗传基因是什么,还有不同物种之间暴力行为的大脑回路,在更深层次上有没有一些更完整的观点和推论。而该项研究的另一位参与者指出,由于攻击行为可以对物种的存活带来收益,比如把竞争对手干掉了,地盘就大了,抢到雌性的机会、繁殖的机会也增加了。而与攻击行为相关的基因在此过程中,作为优势基因被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了下来。

不过,这种讨论是在一个假设前提下,假设生活环境中没有秩序、没有法律、没有文化限制、没有人文层面的限制,也就是不考虑任何环境因素。在此前提下,我们只关注生物学的基础。比如,在满是红色的屋子里,我们就会变得暴躁。相对来说,眼前若是绿色的草地、蓝色的天空,我们的心情自然就会舒缓一点。在屏蔽掉环境因素后,研究者在人类和老鼠身上,识别出了40个可导致攻击行为风险的基因。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风险”这个词,我们说有这个风险,但它并不是决定因素,我们不能就此推论:有这个暴力基因,就一定会有暴力行为。

这些基因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它们主要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交流细胞功能维持的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一些基因可能会变成拥有暴力行为倾向的基因网络当中的重要节点。这些基因又可能与其他扮演角色的基因产生一些关联,也就是说这些基因里面任何一个基因变了,都会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史蒂芬·法拉内领导的研究发现,这40个基因中,有15个基因的表达,均受到一个叫 RBFOX 1基因的调控,此外还有另外一个叫作 MAOA 的基因,它编码5-羟色胺神经传递的代谢酶,与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病的药物有关。

研究还证实,儿童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抑郁症也与攻击行为有着共同的遗传基础。但是诸如精神分裂、自闭症或者创伤性的精神失调等精神疾病是否与“暴力基因”有关,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这个研究还揭示了一个事实:攻击基因和抑郁症的基因很多是同源的。这是不是意味着攻击性强,得抑郁症的概率就大呢?这还真不是。

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即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即使是相关性,也分强相关、弱相关,并不是因为有点相关性就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确实有一些基因可能会导致我们容易具有攻击性,但不等于说有这种基因的群体,就一定会攻击其他人。这种攻击性同时会受到后天的文化修养、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类之所以能走向文明,是因为我们始终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之间寻求着克制和平衡。

一句话,基因可以影响我们的部分倾向,但并不一定表现出这种倾向。 9rnW0m5NuXNQGeS0S+NwBHXuuDFluAG1tJLNGv465zdNHCLJzPSiCPdlN4etEJ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