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曾出版了一本颠覆人们对基因认知的著作,名为《自私的基因》。在书中,他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即包括人类在内的众生,其实都是一种“基因机器”,是基因的载体,甚至是傀儡。
他认为,基因的本质需求就是“复制”,生命生生不息,但这个过程同样是基因的复制过程。基因的复制需要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抵御外来有害基因的侵害。为此,基因慢慢演化出细胞结构,并逐步发展成更复杂的多细胞植物和动物,因为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获得有机物,动物能够通过吞噬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得有机物,不管植物和动物都能排斥外来有害基因的侵入。
基因又是怎么控制我们人类的呢?其实也类似。比如摄入甜食,我们能感到快乐,这种快乐驱动我们摄入更多的营养以储备能量;与异性交往,我们会产生快感,这种快感驱动着我们去繁衍,这就是基因操控生命的手段。
我们的爱和恨,我们的情绪和情感,是不是在受一只“无形的手”的调控?我们的未来是不是完全在基因的掌控下?我们是不是无法挣脱命运的控制呢?
这类观点让人有点儿恐慌。实际上,我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要用无私的人性去遏制、对抗自私的基因。
从基因层面上看,基因确实有自我延续和复制的欲望,它在不停地扩张,不停地去传达、延续自己。人类意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对抗基因的过程。蜜蜂、蚂蚁这种社会性的昆虫,它们社会模式的延续就在于身上的基因烙印,工蜂负责干活,蜂后负责繁殖,这样的烙印能让它们的基因延续下去。而随着脊椎动物的产生,其神经系统也不断进化,直至到了鸟类,它们的大脑开始产生了情感,于是,有些鸟奉行一夫一妻制,一起哺育后代。到了哺乳动物,则开始出现高级的群体行为,而到了人类,就不再是基因单独说了算,人类的行为已经是由生物性和社会性共同来决定了。
基因属于生物性,身上有怎样的基因,在不考虑基因编辑的前提下,我们只能被动接受,但人类是有意识和智能的,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对抗本性。2020年1月24日,“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66岁的华大创始人汪建却带队直接逆行武汉前线。他们不害怕吗?从生物性上讲他们也会担心未知,但他们依然愿意为了所在的种群冲在最前线,因为他们心里明白生命至上的意义。这其实就是一种人类理性和人类基因的本能对抗,这是真正的为了大义的“利他性行为”。
用我们无私的人性去克制自私的基因,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特别是在物质条件已经相对富足的今天,很多事情还顺着基因走就是错的,很多时候我们应选择逆着基因走,比如说少吃多动。物资匮乏的时候,为了尽可能地繁衍,基因希望我们多吃少动。现代人营养和能量大多过剩,如果还顺着基因多吃少动,身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代谢综合征。
总之,当我们不断提升对生命科学的觉知之时,也会不断领悟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克服基因的自私性。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但终究我们要用其去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