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部字大致分三类:一是表示女性之伟大,及女性身份、职责的字;二是关于女子容颜举止的字,也就是女子的好;三是女子的毛病。
先说女人了不起。了不起的女人都进了神话。比如:娲,指女娲。《说文解字》: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咼声。 女娲,洪荒中的第一个女人。她在孤寂中抟土造人,她把温柔的呼吸给了她的子民,在天崩地裂的时候,又炼五彩石去补了天。她完整地奉献了自己、牺牲了自己,成就了中国人对女人的最佳褒奖。
比如主掌生死大权的西王母。母字,也在女部。“母”字的原形是个女字加两个乳房的象,所以,许慎说: 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段注: 牧者,养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引伸之,凡能生之以启后者皆曰母。 这句话好!母亲的职责不光是生育,还要能启发后者。启后,是说母亲不仅要慈爱,还要有威仪。无威仪,则不能启后。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母严父慈最好。母严,是让孩子知道底线;父慈,是让孩子知道生命的宽度。有人问:难道不该是父严母慈吗?这么说吧:年轻的父亲一般不喜操心家事,因操心少、管得少,则畏妻,在孩子问题上也多看女人脸色。男人若严,则易过严,又因嘴笨,说不清楚就径直用暴力,所以“父”字“手里有棍棒”。中国的家庭多是女人当政,甚至现在大多是“丧偶式带娃”,即大多父亲的角色缺失,教育孩子多是母职。劳苦的女人易生威仪,无论男孩儿女孩儿,因为有更多的时间跟母亲在一起,对其情绪、心态十分在意,对其情感略显复杂。所以,母亲慈爱与威仪之间巧妙的平衡就很重要。母亲过于慈爱,孩子就是妈宝男;过于威仪,倒无妨,虽然孩子会逆反或懦弱,但把握好了,孩子会自立。这也是为什么文殊菩萨(智慧)、观世音菩萨(慈悲)是女性化身的形象。没有智慧,光有慈悲也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如果母亲处理不好威仪与慈悲的温度,往往会从根本上使子女痛苦。
母 甲骨文
再说代表女子身份、职责的字。
《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女部》: 姨,妻之女弟,同出为姨。 又: 娣,同夫之女弟也。 《尔雅·释亲》说: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所谓“同出”,就是一起嫁过去。这是古代一个婚姻习俗,古代上流社会妇女出嫁时会带有随嫁的女子,共事一夫,一般是带自己的妹妹或侄女。比如孝庄太后,她既是清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又是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姑,夫母也。从女,古声。 就是现在所称的婆婆。段注: 《释亲》曰: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同时,段玉裁还长篇大论说: 同姓有父母,异姓无父母……古人称谓之严也。 就是古代不可以叫公婆为父母,现在婆媳矛盾严重,恐怕就是双方都乱了界限。
婆婆什么样呢?看另一个字:威,《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女部》: 威,姑也。从女,戌声。 段玉裁注: 引伸为有威可畏。 “威”字早见于西周金文。其上部为“戌”,下部为“女”。也有的上部为“戊”,下部为“女”。无论如何,“戊”和“戌”的甲骨文、金文描绘的都是一种与今之斧形类似的兵器。可见古代婆婆在家庭生活中的凶狠霸气,但她只是对外人拿刀,对内绝不拿刀。后来又谓夫之妹曰小姑。《新嫁娘词》: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威 金文
第二是关于女子的容颜举止的汉字,现在大多作为名字出现,比如: 好,媄也。姝,好也。从女朱声。娴,雅也,从女,闲声。娃,圆深目貌也。从女,圭声。或曰吴楚之间谓好曰娃。 其实圭指美玉,所以应该是形声兼会意字。指大眼睛、肌肤如玉的女性。 媛,美女也,人所欲援也。从女,爰声。 段注: 人所欲引为己助者也。 就是有种女性是人们争相攀附的对象。《尔雅》说: 美女为媛,美士为彦。 起名字时别起错了。
有没有表现女性丑的字呢?还真有。 娸,人姓也。从女,其声。 许慎引杜林说: 娸,丑也。 段注: 丑者,可恶也。 意思是丑化、诋毁。还有“婓”字: 婓,往来婓婓也,从女,非声,一曰大丑貌。 所以这两个字,名字里最好不用。
第三是表示具有女性特质毛病的字。
奸。这个字的金文、小篆及汉帛书都是由三个“女”字组成。但《说文解字》既收了这个“奸”,又收了三个女字的“姦”,现在都写成一个字了。《说文解字注》: 奸,犯淫也。从女,干声。 是个形声兼会意字。段玉裁解释说: 此字,谓犯淫之罪,非即“姦”字也。 今人用奸代替了三个女字的“姦”,是不对的。另外,《说文解字》在解释三个女字的“姦”时说: 私也。从三女。 所以,“奸”是欺辱、干犯之意,而三个女字的“姦”是表示女子属阴,私欲最重。因私欲而伪诈也。因此,现在有“奸诈”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