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男女有最简单的亲情关系,就是父母兄弟姐妹,而已婚男女最先出现的问题可能还不是两个人的问题,而是亲情关系的复杂化。虽然最原始的婚姻形式没有爱,而且极为血腥,但联姻后人际关系却突然丰富起来了,有夫家、娘家等,称谓也复杂起来。于是在中国另一本最古老的词典《尔雅》中竟然出现了“母党”“妻党”等词。后来皇室又有“外戚干政”之说,特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干扰朝政。甚至幼帝即位、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成了封建王朝的三大痼疾,可见婚姻家族势力的较量,远在两个当事人之上。
所谓亲人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先解释下“亲(親)”字吧,这个字在“见部”,《说文解字注笺》说:
亲从见,则其义起于相见,盖见而亲爱也。
也是,总不见面的话,人就慢慢疏远了。《说文解字注·八篇下·见部》:
亲
(親),
至也。从见
声。
段注:
情意恳到曰至。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
我们现在常说一个人“六亲无靠”,是指哪“六亲”呢?古代认为是父子、兄弟、夫妇,此六亲中,父子、兄弟有血缘,夫妇无血缘。现代六亲分别为父、母、兄、弟、妻、子,这六者当中只有妻无血缘,所以会有那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手足断了会疼死,衣服却可以换来换去。还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所以,能不各自飞的,得多仗义啊!
男女结婚后,就分别在自己亲人之外另生出一支,也就是夫一支、妻一支,两支貌似成为亲家,但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于是在古代,就有了“妇之党”“婿之党”的说法。
何谓“党”呢?古代有两个党字,一个写作“黨”,从黑尚声。另一个是从儿(指人)、尚声的“党”。《说文解字》没有收“党”这个字,这个“党”,大概是指党项族的党吧。《说文解字注·十篇上·黑部》: 黨,不鲜也。从黑、尚声。 这个解释应该是从形符“黑”的意义角度而言的。段注在此先解释什么是“鲜”: 新鲜字当作“鱻”。 现在新鲜的“鲜”写成鱼、羊为“鲜”,但古代的鲜就是三条鱼(鱻),所以古代造字思维多简单有趣啊,麤为粗,犇为奔、鱻为鲜。
后面段玉裁突然话锋一转,又引《释名》曰: 五百家为黨。黨,长也,一聚所尊长也。此谓黨同尚。 这里显然是段玉裁不完全同意许慎对“黨”字的解释,而直接引用《释名》的解释来表达他对“黨”字的理解,并指出了“黨”的真正含义在“尚”字,而不在“黑”字。“尚”这个字下面就是方向的“向”,是窗户,而上面的“八”像气之分散,所以“尚”这个字在八部。段注: 尚,上也。皆积累加高之意。 由于古人最初是亲族生活在一起,所以“黨”相当于亲族之尊长,而“母党”“妻党”等就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来界定的。所以,关于“黨”字的解释,段玉裁是对的。
比如“母党”中有: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外公外婆。“妻党”中有“甥”和“侄”的不同,《说文解字》中“甥”在男部: 甥,谓我舅者,吾谓之甥。 “侄”在女部: 侄 (姪), 兄之女也。 从女,至声。 《尔雅》说: 女子谓兄弟之子为侄。 现在人索性直接分了内外,姐妹所生子都是外姓,所以为“外甥”;兄弟所生子都是同姓,所以为“内侄”。一切都要看是否“同姓”,同姓氏、同血缘的关系则更亲近。
后来又有乡党、朋党等,乡党是靠同乡,朋党是靠同学。因为“同门为朋”,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为“朋”。这就是中国特有的关系网。
缺少乡党和朋党的人该怎么办呢?比如袁世凯,没当过老师,所以没法儿聚集一群学生来支持自己,但袁世凯老婆多、孩子多啊,他一妻九妾,共生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22个孙子、25个孙女,于是在民国初年通过联姻形成了庞大的社会网,比如其长子袁克定娶清朝湖南巡抚吴大澂之女,其长女嫁清朝两江总督张人骏之子……以此壮大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见,大户和官宦人家并没有那种“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观念,相反,有时候女儿恰恰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资源,培养儿子做皇帝可能比登天都难,但培养个女儿进宫当皇后或妃子还是可行的,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不全靠着贾元春一人顶着吗?因贾元春而油烹鼎盛,由贾元春之死而大厦将倾。而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太后、皇后如没有背后大家族支撑,就走不了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