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来继续说“女部”字。古代姓氏的存在意义到底何在呢?姓氏,是用来“别婚姻也”。具体由谁来别婚姻呢?媒人。
《说文解字》里对“媒”字的解释为: 媒,谋也。谋合二姓。 所谓的“谋合二姓”,即帮助不同姓氏的男女缔结婚姻。《周礼·媒氏注》里说:“媒,谋合异类使和成者。”
“媒”,就是婚姻介绍人。男方的媒人叫“媒”,女方的媒人叫“妁”。《说文解字》里对“妁”字的解释为: 妁,酌也。斟酌二姓也。 “斟酌”这个词我们现在常用,是权衡适中、择善而定的意思。媒妁就泛指媒人。他们的作用有多大呢?《周礼·地官》说:媒氏掌万民之判。可见此事在古代的重要性。上古最重大的几件事就是:天文地理历算,如果时间四季弄不清楚,就种不了地;人间就是男女阴阳,如果不把这事搞定,就不能安定繁衍。甚至你结婚不结婚都不重要,但你得阴阳和合,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三月三“法定私奔日”。
媒人在周代就已出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男女无媒不交”“女无媒不嫁”等古训和俗语就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
古代的媒人分为官媒和私媒。官媒是代表政府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最早出现在西周。
私媒则是我们比较熟知的媒婆形象——巧舌如簧、能把死人说活了的老年妇女。《淮南子·缪称训》有一句:媒妁誉人,而莫之德也。即他们要夸个人,常常没有底线的。但古代私媒做成的婚姻也是要到官媒处登记备案的,接受官媒的监督,这才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
古代怎么这么重视男女结婚这事呢?婚姻到底是国家的事还是个人的事?婚姻,说白了,对国家而言,是公事。男女结婚了,就不生事闹腾了,而且一生娃,还能增加人口红利,也就是家庭的美好,是国家安定美好的基础,种族的延绵,更是一个国家有生发之机的象征,所以归根到底是对国家有益。
古罗马有句话:我们都知道婚姻是烦恼的根源,但出于公民责任,我们还是要结婚。可见婚姻自古就有烦恼,我们总说“烦恼即菩提”,但没人告诉我们结婚是对国家民族承担的崇高职责。家庭的和谐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那没有媒人之前的婚姻是怎样的呢?那就得说说“婚”字为什么从“昏”和“姻”字为什么从“因”了。
《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女部》: 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昏,昏亦声。 说明这是个形声兼会意字。这里解释“昏”的意思是从阴阳解释的,妇人为阴,黄昏也属于阴,所以“婚”字从“昏”。那结婚还有男人参与呐,为什么只强调“阴”,不说“阳”?
甚至《礼记·郊特牲》曰: 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 为什么古代结婚要在夜晚,还得悄没声地,不能用音乐?这其实源于古老的抢婚制。一个“抢”字,就暗含了婚姻的凶险。《说文解字》没有收录这个“抢”字,但从字形上看,此字从手、仓声。有靠不正当的攫取而后藏之入库的意思,所以应该是个形声兼会意字。
为什么要抢婚呢,其实,从古至今,人都是最重要的资源。所有战争背后最大的真相就两条:一是抢资源,二是抢人。为了种族的延绵更加旺盛,人类必须选择异族通婚。抢婚的历史在中国出现得很早。《易·屯卦》上就有这方面的记载: 屯如邅 (zhān) 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gòu)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这段话的大意是:马蹄声声响,不是有匪寇,而是要抢婚;女子泪水如血,强盗抢她做新娘。
这种抢婚风俗还可以从两个女部字来体现:一个是“娶”,一个是“妻”。《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女部》: 娶,取妇也。从女,取声。 所以这是个会意兼形声字。段注: 取彼之女为我之妇也。 但上面的“取”字却很残忍,原先我们讲过“取”是古代战场上杀死敌人后,用手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所以,“取”就是抢、占有。妻字,从最初的甲骨文看,就是用手抓住女人的头发,有抢婚之意。到了许慎所处的汉代,人类就相对文明了,薅着女人头发抢回家做妻子这事在篆文里就变成已婚妇女梳头发这事了。
抢新娘当然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古代的抢婚大多发生在黄昏后,把女子抢来后就赶紧匆匆忙忙地举行婚礼,当天晚上就把生米煮成熟饭,等第二天女方家人要把她抢回去时,木已成舟,只能认了这个女婿。于是乎就成为“姻”。
姻,《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女部》说: 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因,因亦声。 段注: 《释亲》曰:婿之父为姻。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婿之党为姻兄弟。……因者,就也。
因 甲骨文
“姻”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甲骨文的“因”字有人说像人躺在草席上,在我看来其实“因”就是炕席,口像炕席的外形,中间是花纹。后来隶书、楷书简化,把中间变成了“大”。《说文解字注·六篇下·囗(wéi)部》: 就也。从囗大。 后来就有了就势、凭靠、缘由等意思。所谓“联姻”,就是把两家的席子联一块了而已。也就是因为已成亲,夫家与女方家成为姻亲。从此,《尔雅·释亲》说: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婚也抢了,姻也联了,怎么还成了“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