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姓氏里的字都在不同的部首里,我只是借姓氏说几个字而已。而姓氏字又太多,咱们只能挑一些字来讲。比如“李”字、“杨”字,就没太多可讲,《说文解字注·六篇上·木部》: 李,李果也。杨,蒲柳也。
我挑一些不知查哪个部首的字讲一下。比如“周”,在口部。《说文解字注·二篇上·口部》: 周,从用、口。 段注: 周,按忠信为周。谓忠信之人无不周密者。善用其口则密。不密者皆由于口。 何谓“忠信”,全在于嘴严不严。那么孔子在《论语·为政》里那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怎么解释呢?其中,周,就是忠信、周全。比,《说文解字注·八篇上·比部》说: 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周和比都是“密”,那就得从字形上去分析了。许慎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写法上,“从”是两个人向左行,“比”是两个人向右看。古代左为尊,右为贱,所以“比”的本义是紧靠、亲近、比较但不学好之义。于是,这句话就解释为:君子忠信而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而不忠信。小人因利益而结盟,所以也会因利益而反目成仇。
紧挨着“周”字的是“唐”字,也是个姓氏字。《说文解字注·二篇上·口部》: 唐,大言也。从口,庚声。 在甲骨文里,确实上面是个“庚”,下面是个“口”。“庚”属金,当指一种钟铃之类的乐器,“庚”与“口”结合,表示说话声音很响很大,但可能内容空洞,由此后来有“荒唐”之义。段注: 引伸为大也。如说《尚书》者云:唐之为言荡荡也。见《论衡》。又为空也,如梵书云:福不唐捐。 后来又有“功不唐捐”一词,就取其“空”意,指所有功德与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的,必然会有回报。
唐 甲骨文
吴,查哪个部首呢?想当然的“口部”无此字,幸好这个字就七画,最后在“检字”第七页的七画字里最后一行找到这个“吴”字。然后知道它的部首是“夨(zè)部”。《说文解字注·十篇下·夨部》: 吴,大言也。从夨、口。 段注: 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 是说“吴”这个字是姓氏,也是封地名称,在江苏。其本义是歪头大喊。是个会意字。甲骨文里这个字也是从口和一个奔走之形的人,像人奔跑时,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吆喝对方。段注: 大言者,吴字之本义也。引伸之为凡大之称。 就是大声喧哗的意思。又说: 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 即许慎的“大言”就是不讲道理,在那里歪着头大喊大叫。可见真理不是喊出来的。《诗经·周颂·丝衣》中有: 不吴不敖。 其意思就是不喧哗、不傲慢。所以这个字后来又通娱乐的“娱”,《说文解字》: 娱,乐也。 从字形上看,就是女人聚在一起歪着头吵吵嚷嚷,大声喧哗。
吴 甲骨文
秦,在“禾部”。甲骨文中,“秦”字是一幅两手举杵正在舂米的丰收景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的左右像两只手(廾)拿着“午”,“午”就是“杵”的初文,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石臼里捣粮食。下半部是两棵稻谷,象征成熟了的庄稼。《说文解字注·七篇上·禾部》: 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 段注: 尧时有伯翳者,实皋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 又说: 地宜禾者,说字形所以从禾从舂也。 现代人把“秦”字分成各取“春秋”两个字的上下来解释。
秦 甲骨文
于,我好奇它在哪个部首,最后只能在正文三画里找,没想到它在204页,居然和“亏”是一个字,都是yú声。其实就是模仿人的叹息声,也就是现在的“吁”“呜”等。《说文解字注·五篇上·亏部》: 亏,於 (wū) 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也。凡亏之属皆从亏。 段注: 於 (wū) 者,古文乌也。“乌”下云:孔子曰:“乌,亏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然则以於 (wū) 释亏,亦取其助气。……凡《诗》《书》用亏字,凡《论语》用於 (wū) 字。 同一页上,还有“吁”字: 吁,惊语也。从口、亏,亏亦声。 段注: 亏 (于) 有大义。 比如“芋”,指大叶实根的植物。还有吃亏的亏也在这一页, 亏 (虧), 气损也。
严(嚴),也是个姓氏。从吅(xuān)部,六画,在62页。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篆文的“严”字是个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上面两个并排的口(吅)是形符,表示跟口有关,下面的“
”字是声符,读yín。这两个字形组合在一起,指政策、法令非常紧急严峻。《说文解字》古文中这个字上部是三个“口”,表示多次以言辞敦促的意思。《说文解字注·二篇上·吅部》:
严,教命急也。从吅,
声。
段注:
敦促之意。
现在的“严”已经没了“吅”,不知“严”之原始意是喋喋不休,严格要求孩子从小培养出好的生活习惯没有错,但不可太过唠叨,不然孩子不仅记不住,还容易有逆反心理。
严 篆文
严 《说文》古文
还有孟。这个字的部首是清晰的,就是“子部”,在742页。《说文解字注·十四篇下·子部》: 孟,长也。从子,皿声。 我们已知,长子、长女称“伯”“孟”,但古代还有种说法,是“嫡长曰伯,庶长曰孟”,就是嫡长子才能世袭爵位,庶长子不能,庶长子有可能比嫡长子要大很多,通常是男人结婚前的私生子。咱们主要说一下这个“孟”字吧,一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小婴儿在器皿里,于是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婴儿一出生放在水盆里洗澡;另一种就比较吓人了,就是放在器皿里煮着吃了。比如《列子·汤问》说:“越之东有辄沐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为什么有吃长子这种可怕的风俗呢?一是怕新婚妻子万一怀的是别人的孩子,长子非自己的血脉,而后面出生的就比较保险了,确保以后亲生子的权益,所以叫“宜弟”。
关于姓氏的字就讲这么多,自己学会查《说文解字注》就成了。姓,在姓名学里属于天格,是老天给的,而名与字都是后天的,人若敬天爱己,就活得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