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姓氏与婚姻

1.说说姓氏

“姓”,在“女”部。女,是部首,三画,在《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第612页。

《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女部》: 女,妇人也,象形。 这是取女人敛衽自守的样子。段玉裁的注释很有趣: 男,丈夫也,女,妇人也……析言之:适人者乃言妇人也。 也就是嫁人了的女人才叫“妇人”。古代女道、妇道有不同,女子与男子对称,丈夫与妇人对称。

女 篆文

下面是女部的字。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 许慎说“姓”这个字是形声兼会意。而且提到了远古的“感生神话”,即,上古人不知男女媾和而生子,认为胎儿是老天赐予的,所以叫母感天而生子,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情怀!未来可能真的会出现这一观念的回归,随着女神时代的到来,可能很多单亲母亲很享受孩子是老天的孩子,而不再是某个男人的后裔。生了孩子以后,怎么给孩子定姓氏、起名字呢?许慎说“因生以为姓”,就是在感生神话中,在女人意识到自己将成为母亲的奇妙时刻,任何能够在此时触动她的事物都会使她对腹中胎儿的来源产生联想或认同,而这,正是原始图腾观的基础。也就是在最原始的母系时代,女人不知精卵结合才能生子,所以感应到什么就把什么当作孩子的姓氏,比如周祖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便让周人姓了“姬”;简狄“吞燕卵而生契”,便以燕卵为姓,所以殷人姓“子”。等未来女性时代再次来临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回归母亲的姓氏,或任由母亲给孩子取诗意的名字。

其实,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件大事。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

《通鉴外纪》曰: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一个姓往往有多个派生姓氏,如姬姓的派生姓氏就有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所以“氏”的数量实际远远大于姓的数量。

比如“姜”姓,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从女羊声。 甲骨文中,是上羊下女,像头戴羊角的女人。姜姓最初是在中国西北天水,与羌族密不可分。所以有人认为羌、姜古代为一字。“羌”“姜”两个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性别上:“羌”字下是“儿(人)”,指的是男羌;“姜”指的是女羌。

而干姜的姜古代写作“薑”,完全是另一个字。上部的“艹(草)”为形符,表示与草木有关;“畺(jiāng)”为声符,指示这个字的读音。《说文解字》说: 薑,御湿之菜也。 就是抵御湿气的蔬菜。《神农本草经》里说干姜主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除了姓氏的渊源,其字本身的原始义也很值得探究。就拿我的姓氏“曲”来说吧。

《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曲部》: 曲,象器曲受物之形也。凡曲之属皆从曲。或说曲,蚕薄也 (也就是养蚕的器皿)。 ,古文曲。 段注: (fāng) 象方器受物之形,侧视之;曲象圜其中受物之形,正视之。 “曲”这个字的本义是像一个盛东西的器皿,记得当年我打算出来讲课时占了一卦,是“鼎”卦,其实那个鼎也是曲,而我当时就认为古代文化就是大鼎里面的东西,我有使命把它们生米做成熟饭,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出去。而且段玉裁注里引《毛诗传》(即《毛诗故训传》,一作《诂训传》)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就是配合音乐唱的叫歌,只唱歌而不配乐的叫谣。所以我就欢天喜地地开讲啦。

再说“王”。《说文解字注·一篇上·王部》: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许慎解释“王”是贯通天地人之道的人,因为通天地人之道,所以万民归附,也可以称王。在甲骨文中,“王”是一把大斧子的斧头部分的象形,表示掌握了生杀大权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贯通天地人之道,也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可以称王称霸之人。

再说“张”。《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弓部》: 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 是个形声字。就是拉紧弓弦的意思,与“弛”相对。段玉裁注引《礼记》曰: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也就是只张不弛或只弛不张都不是文武之道,只有“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比如取名“张弛”,字“文武”,就是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名字。

再说刘(劉)。《说文解字》因为避讳汉代帝王的姓氏,没有说这个“劉”字,只说了“鐂,杀也”。其实这个“劉”字带“金”带“刂”,就有杀机。左上是个“卯”,从甲骨文字形看是剖杀的意思,可引申为“撕裂”“切断”等义;左下是“金”,代表兵器或武器;右半部分原先是“手”,后来,隶书、楷书中将“手”改为“刂”。三者结合,寓意“用手拿着兵器进行杀戮”,此即“刘”字的本义。《尚书·盘庚》:重我民,无尽刘。就是要重视百姓,不要肆意杀戮。这个意思在现代文里已经见不到了。

再说“徐”。徐姓是当代第十一大姓,是东夷族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怎么在《说文解字注》里找到“徐”字呢?先在书的“检字”里找“彳”部,三画,“彳”下面小字写着“二下,七六上”,就是说“彳”部在二篇下,在第76页的上边,这时你翻到76页,这一页的第一个字就是“彳”,其解释是: 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凡彳之属皆从彳。 这些大的黑体字就是许慎原文,而其他的小字就是“段玉裁注”,比如下面的小字写道: 三属者,上为股,中为胫,下为足也。单举胫者,举中以该上下也,胫动而股与足随之。 这句是说许慎所说单独用胫举例,是以中间这段来概括上和下,只要胫动而股与足都会随之而动。彳部的第一个字是“德”,第十四个字是“徐”。

《说文解字注·二篇下·彳部》: 徐,安行也。从彳,余声。 徐是个形声字。“彳”代表小步慢走,“余”,解释为“语之舒也”。看来,“徐”这个字指走路慢、说话慢,所以因安闲而有雍容都雅之貌。可我看这个字的甲骨文,怎么都像一只挂有旌旗的大船,因为在水里,当然走得慢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猜测而已。

徐 甲骨文

赵(趙),形声字。从走,肖声。怎么找这个字呢?这个字在“走部”,六画,可是我们在六画部首里没找到这个字,在七画的第三个字里找到了,为什么呢?其实“走”在金文中,是“跑”的意思,上面是一个人摆动两臂跑步的样子(大),下部是脚(止),如此,大止相加就是七画。走部在二篇上,63页下。大家找“走部”字都可以从63页开始找。《说文解字注·二篇上·走部》: 走,趋也。从夭、止。夭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 段玉裁引《释名》曰: 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他又进一步解释说: 安步则足胻较直,趋则屈多。 也就是只要是跑,人的腿脚弯曲变化就多。

走 金文

《说文解字注·二篇上·走部》: (趙), 趋赵也。从走,肖声。 本义是快步走。

凡是从此部首的字都有快跑的意思,比如赴、赶、超、越等。《说文解字》: 超,跳也。从走,召声。 把“召”再俗解一下,就成了刀口,那只能跳着跑了。

钱姓,也是个大姓。这个字是形声字。先找“金部”,八画,金部在十四篇上,702页。我们在706页可以找到“钱”字。

《说文解字注·十四篇上·金部》: 钱,铫 (yáo) 也。古者田器 (就是田地里用的锄头) 。从金,戋声。 段玉裁注: 古田器者,古谓之钱,今则但谓之铫,谓之臿 (chā,铁锹) ,不谓之钱。……古者谓钱曰泉布。 又: 铫,一曰田器。 所以,钱本义为农具名,指类似铁锹一类的农具。

这里要讲一下“戋(戔)”字,《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戈部》: 戋,贼也。从二戈。 段注: 此与残音义皆同。故残用以会意。 就是用刀戈把东西弄残或细化。于是,凡是以这个“戋”字为声符的字,都暗含着“小”和“薄”的意思,对我们理解凡含有“戋”的字有帮助。

比如古代“钱”字是铁铲可以使土变成小块,后来用作货币的意思也是小钱。从“戋”的字很多,多有“小”的意思,比如饯行,用薄酒薄食送客之意。客栈,指小客店或货物集散之地。贱货,指物品的价值低。由这个意义,又引申出人的身份、地位、品格低微的含义,如贫贱、卑贱、低贱等。笺,从竹从戋,指小竹片,所以信笺指幅小华贵的纸张,便笺就是小型便条纸。“戋”字加三点水成“浅”,指小而少的水。“贱”字再加个三点水偏旁,又成“溅”,指小水滴向四处射出的意思。线字从糸从戋,义为小的丝绳。“践”指用脚踩使土层变薄或变紧密。“残”字从歹从戋,义为肉体被削薄损伤。“一盏灯”的“盏”字,指小杯子。所以,汉字的有趣就在于,知道了一个字的含义,当这个字与别的部首或字组成形声字或会意字时,我们可以去揣度它的根本意思。 QgK6hTgQxykNKVQ0WXWeBR5wU4hDsT7oPVA32Uso4aHRHMY+v3YVT9z+yD46J49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