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字的部首是“宀(mián) ”部,也就是宝盖头,三画,先翻到《说文解字注》的后面,找到“检字”一栏,找到三画,三画的部首有哪些呢?有三,有小,有“彳”,也就是双立人,然后我们找到“宀”部,下面的小字写着“七下”,就是指七篇下,下面还有“三三七下”,就是指在第337页的下面。这时你翻到第337页,在这一页下面的框里就找到了“宀”部,然后“宀”部的第一个字就是“家”,后面是一连串的“宀”部字,比如宅、室、宣、宇、宸等。用笨办法找这个“家”字,就是在部首后面的“正文”一栏按笔画找,家,十画,然后在十画字里面挨个找,肯定能找到这个“家”字,底下注明这个字在第337页的下面。
《说文解字注·七篇下·宀部》: 宀,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 段玉裁注: 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 简言之,宀,就是房子的象形。从“宀”部的字大致分为四类:
(1)指称房屋,如家、室、宅、宫;
(2)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如宽、寒、宏、寂;
(3)与房屋有关的动词,如寄、寓;
(4)与房屋关联的其他词,如客、实、富、宁、安、害等。
宀部的第一个字,就是“家”,《说文解字注·七篇下·宀部》:
家,居也,从宀,豭
(jiā)
省声。
豭,牡豕也。就是公猪。从豕,假声。段玉裁先解释“居”:
居,处也。处,止也。《释宫》:“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引伸之,天子诸侯曰国,大夫曰家。
然后解释“家”字的发音从“豭省声”的问题,段注:
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牢,牛之居也,引伸为所以拘罪之
牢,庸有异乎?!豢豕之生子最多,故人居聚处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使引伸之义得冒据之,盖自古而然。许书之作也,尽正其失,而犹未免此,且曲为之说,是千虑之一失也。家篆当入豕部。
此段主要说了几个问题:
(1)家,既然读jiā,为何下面不是“叚”,而是个“豕”,也就是猪?所以段玉裁认为“家”这个字原本就是猪的居所,就好比“牢”原本是牛的居所,后来引申为“监牢”的“牢”。
(2)为什么家用“豕”字,因为猪生子最多,所以把人的居所引申为“家”。
(3)段玉裁认为许慎哪儿都对,就这个“家”属于千虑一失,“家”字应该放到“豕”部。
得,两位大家有冲突了,我们该怎么判断呢?
我倒觉得许慎用“豭省声”为“家”字注音别有深意。豭,牡豕也,特指公猪。牡牝特指牛的公和母,甲骨文中,“牡”的左边是“牛”,右侧用古文字中的一种雄性符号——“⊥”来表示雄性之家畜或兽类,后来,“⊥”演变成“土”。所以《说文解字注·二篇上·牛部》: 牡,畜父也。从牛,土声。 段玉裁说不应该发“土”声,他说: 土当作士,士者,夫也。……从“士”则为会意兼形声。 在这里,应该给段玉裁一个大大的赞!牡的另一边就该是“士”。“士”字就是男子雄起的样子,所以古代文人叫“士”,不叫“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只是有学问,但有学问不见得有“士”的骨气和阳刚气,所以“士”在古代是既有学问又有骨气的绝佳代名词。而“牝(pìn)”字,甲骨文中是左边为牛,右边为匕(bǐ),表示雌性、阴性。《说文解字注·二篇上·牛部》: 牝,畜母也。从牛,匕声。 如果“匕”代表阴,那么这个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古人说: 飞曰雌雄,走曰牝牡。 即飞的动物叫雌雄,地上跑的动物叫牝牡。
牡 甲骨文
那“家”字里为什么有头公猪呢?
《左传》说: 女有家、男有室。 其实“女有家”的说法来源于母系时代的走婚制,也就是女子到了生育年龄,就要搬出娘家另屋居住,但男性伙伴却不固定,此时所住之屋称“家”,“豭”代表公猪,实则暗指男性,代表配种而已。这时,“妇谓夫曰家”,也就是女人管男人叫作“家”,类似开玩笑说:你就是头猪啊!而那时女性所生子女还都随母姓。而母系时代,男性如果到了成婚的年龄还住在母亲的族内,被认为是无能或者懦弱的表现,会被同族人耻笑。男子能夜有所归之处,则称“室”。“室”字有“至”,我们前面讲过了,“至”就是把箭射向了目的地,这就好比男人有了归宿就是有“室”。段玉裁解释“室”是“人所至而止也”,也就是说男人不再游走各处,而是安心住下来,才叫“男有室”。以上,就是许慎说“家”字里有个公猪的原始意味。
当然了,现在解释“家”这个字都从猪善于产子,代表人丁兴旺论,又说猪肉入肾,肾强则多生子等。这些都是后人的推理和臆想,造字之初还是另有深意的。要想理解经典的古意,你要回到那个时代,看古人是怎样思维的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