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为什么喜欢“取象比类”的方法呢?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中国古人很早就知道天地之大,以人的一生去认知和探索是不够的,也是危险的,打个比方,如果你已知的部分是一个圆圈的内部,无知的部分是圆圈的外部,当你扩大了已知的部分,你会发现你的无知的部分也扩大了。所以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即,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知识,是会疲惫困顿的。那怎么办?于是,中国的圣人们便找到了一个认识万事万物的好办法和捷径,对世间万物,没有必要一个个地去研究认识,我们只需要把它们取象比类即可。按什么取象呢?按“气”,这就需要人的直觉、领悟性、观察力、概括力及诗性,由此,这种方法对人的要求太高了,能够做到的都可以称为“圣人”。
同气相求中,先要取“象”,而不是“像”或“相”,这三个字的内涵完全不一样。其中“象”,在甲骨文中就是大象的样子,上面是长鼻子,然后是大脑袋和眼睛,下面是巨大的身体和尾巴,把这个字横过来看就清楚了。《说文解字注·九篇下·象部》: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 所以,大象的“象”就是大象本来的样子,就是有生命的、活的东西,指本来面目。因此,《黄帝内经》有“阴阳应象”,必须是大象的“象”,就是告诉我们观阴阳一定要看阴阳的本来面目,不要被表象骗了。而单立人的“像”,在人部。《说文解字注·八篇上·人部》: 像,似也。 这个“像”只是跟本来面目很相像的东西,但是它不是那个东西,因为它没有生气,不是本来面目。而相片的“相”,原本是个动词,其古字像用眼观察树木,本义是查看,比如我们现在有“相对象”一说,就是看对方本来面目之意。看本来面目就得从细节入手,对方光说有钱不成,还得看他怎么花钱、用钱,看他如何对待穷人、富人。《说文解字注·四篇上·目部》: 相,省视也。从目、木。 还引用《易》的说法: 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 为什么树木值得一观呢?谷物有季节性,常变,不好观察;山石又不常变,也不利于观察。唯有树木,既有四季之变化,又有百年之持续,所以可观、可看。
象 甲骨文
古人怎么取象比类呢?其中最大道至简的就是“阴阳”,就是把天地万物按阴阳去看:天为阳,地为阴,天上又有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地上火为阳,水为阴;气为阳,形为阴;人间男子为阳,女子为阴;身体六腑为阳、五藏为阴……但辨识阴阳的要点是脑子不能“轴”,阴阳的最大特性就是“变”。你要死咬定“水为阴,火为阳”,那你就又错了,水,坎卦,里面一根阳爻是真阳,这根真阳才是水的本性。火,离卦,外面两根阳爻,中间一根阴爻,所以火的本性是真阴。中国文化为什么爱讲这个“真”字,因为有真就有假,中国文化一定要求真、去假。水,是假阴真阳;火,是假阳真阴。找到真阴、真阳才重要。
而“五行”,取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象,比如木行——《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把东方、青色、春天、肝、眼睛、酸味等都归在一气当中,而这一气的要点就在于“生机”。比如“东方生风”。风,看得见吗?看不见,但能感知。就这个“风”,把万物之种子吹到天地间,风就代表生机,风可以把世界上的种子到处传播,只要有传播就会有杂交,只要种子杂交,世界就会越来越繁盛,世界就越来越美丽多彩。气,是你看不见的,凡看不见的,不一定不存在。这个世界最后讲究的全是“气”,有形的东西都会消散,唯有气,长存寰宇间。
八卦,取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象,比如乾,为了说明“乾”这一属性,《易经》列举了一系列的事物来打比方,比如动物中的马、人伦中的父亲、自然界的天空、五行中的金、颜色中的赤色、形状中的圆形、人体的头部等,这些都在同一气中,这一气的总体特点就是自强不息。再比如离卦,取象于动物中的“雉”——美丽的野鸡、人伦中的二女儿、五行中的火、天上的太阳、人体的心等,这一气的总体特点就是光明美丽。这,就是取象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