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部首和偏旁的不同

许慎花费至少21年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是中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辨识声读和解说字义的字典,使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编排世界上第一部字典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他到底依据了什么准则呢?

首先,他开部首检字的先河,把汉字按540个部首排列。其次,用“六书”进行字形分析,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论。段玉裁夸赞许慎说: 故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能独自编纂中国第一部字典的人,当有几个独特的气质:

(1)丰厚的学识。当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也就是:在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可见,出本字典,不是光认字即可,还要有经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底蕴。

(2)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世界上的字典太多啦,但一本有思想、有灵魂的字典并不多,《说文解字》就是一本有思想、有灵魂的字典。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是“一”,最后一个字是“亥”,“始一终亥”,就暗含着他对世界的理解和领悟。“一”是开天辟地,是万物之初始;而“亥”字,是世界的终止及周而复始。“亥”字,我讲过,上面的一点一横是一阴一阳,底下是一个男人搂着一个怀孕的女人在睡觉,意为生命回归到初始的混沌状态,世界又开始重新孕育。

(3)独特的审美。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出于热爱和审美,才会让一本经典有全新的架构和理念。比如“始一终亥”,就代表着完美的生命轮回。

部首是字典、词典按汉字结构和意义进行分类,以便于检字的符号目录。简单说,部,就是分类,每部的第一字便是部首。540部又依据形系归并为14大类,所以《说文解字》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每篇又分上下,加上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我们现在所说的偏旁,跟部首有很大的不同。部首的功能最初在于“据形系联”,把具有共同形旁的字归为一部,各部的首字叫部首,比如查《说文解字注》,“臭”在犬部,许慎说“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段注: 自者,鼻也。 狗鼻子最灵,所以这个字从犬从自。而现在认为臭、鼻、息的偏旁都是“自”偏旁。其实这三个字,在《说文解字》里,臭在犬部,鼻在鼻部,息在心部。

《说文解字注·四篇上·鼻部》: 鼻,所以引气自 也。从自 。凡鼻之属皆从鼻。 也就是说,“鼻”本身就是个部首。段注: “口”下曰所以言食也,“舌”下曰所以言别味也。……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白虎通》引《元命苞》曰:“鼻者肺之使。”按鼻一呼一吸相乘除,而引气于无穷。 后面又解释了为什么人称自家为“自”,因为“自”的本意就是鼻子,人总指着鼻子说自己,所以就有了“自己”这个引申义。学习过《黄帝内经》的人都知道,受精卵因受母亲血腥之气刺激进而生出鼻子,所以才有“鼻祖”之说。其实这种说法自古有之,比如扬雄的《方言》说: 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 《正字通》: 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 比如鼻部有个字《黄帝内经》里常用,就是“鼽”,《说文解字注·四篇上·鼻部》: 鼽,病寒鼻窒也。 段注引《月令》说: 民多鼽嚏。 鼽,就是寒证,大多鼻子不通气,且打喷嚏,类似于现在的过敏性鼻炎,看来古人也有这毛病。既然是寒证,后来《伤寒论》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救治。

而“息”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在心部,《说文解字注·十篇下·心部》: 息,喘也。从心、自。 段注: 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引伸为休息之称,又引伸为生长之称。……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 其实“息”这个字,金文就像鼻子出气,本义指气息、呼吸。战国之后的篆体加了“心”字,因为古人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为君主之官,鼻子吸气至心,心气从鼻窍而出,才是真正的一呼一吸,故称之为“一息”。“息”字部首在“心”,所重在心,心气才是呼吸的主宰,比如人之将死,哪怕上了呼吸机,心肾相交之功能没有了,也只是在上面捯气儿,还是活不了。此字偏旁在“自”,则所重在鼻子,检字虽然方便,但全无古意和真意。所以关键时,还是要看字的部首。

息 金文

息 篆文

所以说部首一定是偏旁,但是偏旁并不一定是部首,二者还是差异很大的。

咱们还是看看许慎是用什么原则创立部首的吧。

许慎总结的古人的造字原则是:取象。取什么象?取天地之象。有一句话中国人不可不知: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在《易·系辞》里出现了,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里也出现了,可见这是古人重要的一个认知模式。这个认知天下的捷径就是: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就是从天地取象,按阴阳取象,然后按物类相比。

那么取象比类原则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同气相求”。可这个“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知,具体怎么求呢?所以,只有把这个“取象比类”弄清楚了,才可以从中领悟远古的智慧。 vgzZ/X2k5U3I6NNzqBQ3+7XKhGcqP9RoQ6dDnibCZS/zM83PSfv+DwlQ5tgrQI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