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文不多,字多。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因为“字”是合体,所以都可以拆解。
比如前面讲的“又”是象形字,属于“文”,代表手,手可以干很多事,所以“又”作为部首与别的字合在一起,可以滋生出很多字,比如“取”,《说文解字注·三篇下·又部》: 取,捕取也。从又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这讲的是古代战场上一个残酷的景象:俘获或杀死敌人后,用手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取 甲骨文
有些字我们现在就看不出和右手的关系了,比如:叔叔的“叔”,《说文解字注·三篇下·又部》: 叔,拾也。从又,尗声。 其实左部的“尗”,是小豆子的形象,所以“叔”的本意是捡拾小豆子,应该是个会意兼形声字。而且因为豆粒小,所以“叔”也有“小”义,后来“叔”就引申用于兄弟排行伯、仲、叔、季中,排行老三。
有个字也用了这个“叔”,就是“
”,《说文解字注·七篇下·宀部》:
,无人声也。从宀,尗声。
无人声可不见得没有人啊,而有可能是有人在身边也无话可说。你可以把这个字想象成在房子里用捡拾玩弄小豆子来排遣心情。再加上“寞”,就是日暮渐渐昏暗的房间,也可以表现自己暗淡的心情,于是“寂寞”一词,无声胜有声,有细微的动作,有光线的明暗变化,于是清冷孤单感便跃然纸上,所以中国字好有画面感。而“寂寞”一词的英语表达就是loneliness,但loneliness只是孤单而已,没有日暮、没有无人陪伴的恐慌、没有靠捡拾豆粒来排遣内心孤独的茫然……所以,翻译“寂寞”一词,只能用诗句。
叔 金文
有人说,一个人身边没有人,就会寂寞;一个人心里没有人,就会空虚。我说,一个人身边虽有人,但不懂你,会更寂寞。一个人心里没有人但有精神,就不会空虚。
还有一个字我们现在也看不太清楚与右手的关系了,彗星的“彗”,小篆字形下面其实也是“又”。彗星为什么称“扫帚星”呢?因为“彗”本来就指扫帚。《说文解字注·三篇下·又部》: 彗,埽竹也。 后面段玉裁解释说,古代扫帚有两种,一种柔软的用细竹编制的扫帚叫“彗”,用于打扫干净的地方,比如炕上;另一种就是用硬硬的竹枝做成的,用于打扫污秽的院子。扫帚,可以说是古代妇女经常拿着的东西了,比如妇女的妇,就是女人拿扫帚的样子,《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女部》: 妇 (婦), 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所谓“服”,段玉裁解释: 妇主服事人者也。 结合上次我们讲的“父”,从文字上看,男人拿棍棒,女人拿扫帚,活儿都让女人干了,威风都让父亲耍了。真是形象啊!
彗 篆文
妇 甲骨文
再比如“解”这个字,就可以拆解成三部分:角、刀、牛,一看就是用刀解牛的意思,所以“解”字在《说文解字注·四篇下·角部》里就是: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
,兽也。
“判”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继续拆解,一边是“刀”,一边是“半”,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两半。再引申下去,就有了“分解”“分析”这些意思。
解 甲骨文
再比如“寇”字,《说文解字注·三篇下·攴部》:
寇,暴也。从攴完。
这里,许慎的解释是有问题的。其实这个字拆解后有几个含义:宝盖头表示房子,“元”表示头,下面“又”是只手,上面“
”则表示手里拿根棍子。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表示:强盗冲进人家里并拿棍子打主人的头。所以《左传》说:
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自己人打自己不是寇,寇指外寇。又:
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
这是贼与寇的区别。
寇 篆文
再比如“东(東)”字,可以拆解为“木”和“日”,《说文解字注·六篇上·东(東)部》: 东 (東) ,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 象征太阳在树丛中冉冉升起。段注: 日在木中曰东 (東)。 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 即,“杲”字,日在木上,有明亮的意思。比如古代有个医家叫李杲,字明之。杳无音信的“杳”字,是日在木下,表示昏暗不明之意。
东 篆文
再回来说汉字这个“字”。《说文解字注·十四篇下·子部》说: 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段注: 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 所以“字”就是在房子里给孩子喂奶。山东有句俗话叫:活得字儿。啥意思呢?“活得字儿”就是活得滋润,就是要什么有什么,有吃有喝有人喂,活得像小神仙,小神仙就是小婴儿啊!我们大人呢,成天得自己谋食,就称不上神仙。
因为“字”都是可以拆解的,我们可以不断地利用“字”的这种功能来组合而成新的字。这种不断地繁衍新字的内涵也是借助了“字”有生育、繁衍的这个特性。所以许慎说: 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
拉丁字母也好,阿拉伯字母也好,基本的元素都只有二十多个,这与中国汉字的基本元素在数量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会发现,拼音或英语等字母文字是开始好学,后难学;而汉字是开始难学,你得认识那么多部首,但越往后越好学。你不仅可以猜字,还可以造字,比如武则天就用“明”和“空”为自己造了个“曌”字,取日月当空普照天下的意思。
因为我们的汉字在掌握了基本元素后,这些元素将以偏旁部首的形式进行有含义的组合,从而演化出不同的含义,其千变万化总不离其宗,因此古代又有“秀才认字读半边”的说法。这样组合出新的文字就非常方便记忆,也极其方便扩展。这其实是一种至简的原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