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可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甲骨文作为中国目前最古老的文字,却是最晚发现,这也决定了之前的字典、词典会有一些解释上的错误。甲骨文的发现,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漫漫的文字之途。
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秋天,有个叫王懿荣的先生生病了,在医生开的药方里发现一味名叫“龙骨”的药,如果大家学过《伤寒论》,就知道经方里有“桂枝龙骨牡蛎汤”,王懿荣是什么人啊,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北大、清华的校长,那是相当有学问的。出于好奇,他找来龙骨一看,发现上面有刻痕,于是把龙骨全部买了回来,最后总数达到了1500多片。他通过对甲骨刻痕的辨认,渐渐认出了“雨”“日”“山”“水”等字,后来还发现了几位商朝君王的名字。因此,他断定,这些刻痕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代文字,即甲骨文。但这时古董商为了发财,就是不告诉他龙骨的产地。后来,另一位文字大家罗振玉获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是在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1911年2月,罗振玉派他的堂弟和内弟来到小屯村,甲骨文的搜集从此迈过古董商而进入了甲骨学者直接面对小屯村民的阶段,而此处与古文献记载的商朝后期的殷都所在地相吻合,更证明了甲骨文是殷商文字。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使得殷商的历史伸手可及,而且一直处于传说中“夏”的时代,也变得可信。一片小小甲骨文的发现,翻动了中国的历史,也使得中国的小学研究,也就是文字训诂研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反正当时是文字狱,知识分子正不知做什么好呢,老天送了份大礼给中国,一时间,出了好多顶级文字训诂专家,真是老天不灭斯文啊!只可惜注释《说文解字》的段玉裁生早了,他要是看到了甲骨文,恐怕这本《说文解字注》会更加熠熠生辉。
现在,在河南安阳建立了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我去过多次,博物馆中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殷商人的姓氏“子”,是一个大头娃娃两手上扬的形象。殷商人为什么姓“子”呢?有种说法是,传说他们的高祖是一位叫简狄的女子,因为吞吃了黑燕的卵而怀了孕,生下了儿子,卵就是“籽”,所以以“子”为姓。原始的母系时代大都是感生神话,那时女人不知精卵结合才能生子,所以便以胎动时感应到什么就把什么当作孩子的来源及姓氏,所以殷商以“子”为姓。而伟大的孔子就是殷人的后裔,“孔”是子姓的分支,所以你看那个“孔”字,一边为“子”,一边为“乚(
)”,《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上·
部》:
(乚)
,燕燕,
鸟也。齐鲁谓之
。取其鸣自謼
(呼)。
象形也。
所以,“乚”特指黑燕,由此,“孔”字,真正的意思就是黑燕的后裔。“丘也,殷人也”,孔子多次强调自己是殷人,也是我们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一种执念。就为了这,今人还在争执:河南人认为孔子祖籍是商丘人(宋国在商丘),山东人认为孔子生在山东尼山,就是鲁国人。其实,这争的不是人,是文化啊!
子 甲骨文
好,回到许慎和段玉裁都未见到甲骨文这件事上,目前,汉字的源头就是甲骨文,而许慎和段玉裁都是从小篆上解释汉字的,所以我们现今在讲解《说文解字》时,也要参考甲骨文,以辨正误。
至 甲骨文
比如“至”字,《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上·至部》: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 许慎解释“至”为鸟坠地为至,认为是个象形字,同时还举例说:“不”这个字,像鸟儿向上而去的样子;至,是鸟儿落地的样子。段玉裁也附和着许慎的理解,说: 不,象上升之鸟,首乡 (向) 上。至,象下集之鸟,首乡 (向) 下 。但如果看甲骨文,“至”这个字,上面是个倒过来写的“矢”字,就是箭,箭头朝下或向前,下面的一横在此只表示地平面或某个目标,是一个指事符号而已。所以“至”这个字当是指事字,本义就是到达。
矢 甲骨文
而“不”字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上·不部》: 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 段玉裁注: 象鸟飞去而见其翅尾形。 许慎和段玉裁都是经学大家,他们太严肃了,把这个“不”字解释成鸟儿飞走的样子,我觉得他们已经非常浪漫和有想象力了。但这个最常用的字是怎么变成拒绝或否定的意思的呢?所以我们还得溯源到甲骨文,《甲骨文字典》说:(不) 象花萼之柎形,乃柎之本字。 柎,指花托花萼的底部,其实,花萼就是女子阴部之象形,而且,“不”字在甲骨文中上面其实是个倒三角,下面滴滴答答如水流状指来月经。其实在最远古的符号体系中,正三角代表男性,倒三角代表女性,代表万物之源和宇宙之母,所以这个“不”字的原始意味有可能指“女子来月经”。另外,《说文通训定声》说: 不,假借为丕。 也就是,“不”字指月经淋漓,“丕”是下面堵住了,不来月经了,所以《说文解字注·一篇上·一部》: 丕,大也。从一不声。 不来月经了,肚子就大了。另外,《说文解字注·五篇上·血部》: 衃 (pēi) ,凝血也。从血不声。 也从另外的角度帮我们理解“不”字。此外还有“胚胎”之“胚”字,《说文解字注·四篇下·肉部》: 肧 (胚),妇孕一月也。从肉,不声。而“胎”,也在“肉部”。 胎,妇孕三月也。从肉,台声。 胚,只是生命的萌芽,可活可不活;但“胎”,是生命已经坐住了,开始成长了。
不 甲骨文
也就是说,甲骨文蕴藏着丰富的原始思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想象,也为我们理解《说文解字》插上了翅膀。这可不只是文字的丰富,更是我们生命的丰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