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会意:汉字可以猜

第四种造字方法叫“会意”。会意字,名字也取得好,就是要靠自己心领神会来理解一个字。会意字可以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更丰富地表示抽象概念,比如“粗”是个抽象概念,古人就用三只鹿来表现“粗(麤)”,用三只鹿的大角表示粗壮,形象而生动。用三个人来表示“众”,用三头牛表示“奔(犇)”,用三棵树表示“森”,这种表现方法比用指事符号形象多了,指示符号需要人动脑子,而会意字更需要人的想象力。

而且用这种方法造字功能强大,比如要表示“舒服”这个概念,在金文里,“舒”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个“余”,就是“我”;下面是个“吕”,而“吕”是个象形字,表示我们的脊椎骨。到小篆里,这个字变成左右结构,由“舍”和“予”字组成。舍,表示释放、放松、松开,当然也代表房屋。予,《说文》: 推予也。 向外推送之意。这个字从金文到小篆的变化,可以看出古人在会意此字时的意识流,其实就是想表达“放松脊柱”的意味,所以,《说文解字注·四篇下·予部》: 舒,伸也。从予,舍声。一曰舒,缓也。 《淮南子·原道训》: 柔弱以静,舒安以定。 所以“舒服”就是在房间里躺着、舒展脊柱身躯以安定自我的意思。也是,人紧张时身体是收紧的,定然不舒服。

舒 金文

舒 篆文

许慎对会意字的定义: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武、信是也。 简单地说,就是把几个字组合在一起,指向了新的含义就叫作会意字。比如“武”字和“信”字。所谓“比类合谊”,就是合在一起的字,要让人有适宜的联想,不能瞎组合,也不能瞎理解,比如人言为信,不是指人说话,而是说人的语言要真实可信,这就是“以见指 ”。

《左传》中提到三个会意字:“人言为信,止戈为武,皿虫为蛊。”这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人言为信”指的是人说话要真实可信,所以由“人”字和“言”字就组成“信”字。《说文解字注·三篇上·言部》: 信,诚也。从人言。 段注: 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 也就是言必由衷之意。又符契曰信,使者曰信。

“止戈为武”是说武字是由“戈”和“止”构成。戈为兵器;下面是一只脚(止),那到底是手拿兵器去打仗征伐为“武”呢,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敌人自动把武器放到脚下为“武”呢?《说文解字》在解释这个“武”字时居然讲了一个故事,这在《说文解字》里是罕见的,许慎说: 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 (读作jí,收敛、停止) 兵。故止戈为武。” 即,打仗的目的不是耀武扬威,而是为了停止兵戈。段玉裁也认同了许慎的说法: 于文,止戈为武。是仓颉所造古文也。只取定功戢兵者,以合于止戈之义也。 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人才是真正的威武。

古代凡好战、好杀伐的皇帝死后都会起谥号为“武”,比如汉武帝、梁武帝,但从“武”字上讲,好战不是“武”的本意,发动战争不是“武”的本意,而能够制止战争、叫停战争、制止兵戈相见,让你把武器放下,才是真正的“武”。

“皿虫为蛊”是指把许多毒虫放到一个器皿当中,最后存活下来的那个毒虫就是最厉害的,其气就可以蛊惑人命以致死,所以“蛊”字的小篆写作“蠱”,下面是器皿的“皿”,上面是三只虫子,也代表多。《说文解字注·十三篇下·虫部》: 蛊,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从虫从皿。 许慎解释成“腹中虫”也对啊,人体何尝不是一个大器皿,其中,人的贪嗔痴就是三条大毒虫,而且“晦淫之所生”,就是借阴邪、寒邪而发酵,先是生出病气,继而生出毒瘤。

所以,“蛊惑”就是用毒气来迷惑你、伤害你,可见“气儿”比刀剑厉害啊!有毒的气息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害人。这个“不知不觉”在日常生活中才是最可怕的。总有妇人道:我也没打他、没骂他,他怎么就病了、就抑郁了呢?就你那怨气、戾气比打他骂他还厉害呢!所以一见到那些面黄肌瘦、神情抑郁的小孩儿,我就嘱咐他们的母亲,吃饭时别总申斥孩子,人的语气就是冷暴力啊,就是毒啊,孩子一边吃饭一边吃毒,没个好。

会意字因为可以拆解出很多字,以至于后代民俗有利用拆解汉字以占卜的做法,比如你写了个“干”字给算命先生,这个“干”本来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个盾牌,属于“文”,是不可以拆解的,可愣是让拆字先生分拆成了“十一”,用来问寿命就说还有十一年的阳寿,用来问行人归期就说还有十一天可归家,用来问疾病就可以说还有十一天就会好转,等等。 KjcQOba5QVjUTjoccjAikr8jiMVTmgl0KZfjsxmyW1RsuViTfnGa/Z2UXAU/pr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