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1989年初夏,生物研究者在以色列沿海发现了一只奇特的灰鲸。研究者追踪灰鲸的来历,发现它来自太平洋。

灰鲸这一程漫长迁徙的起点是北美大陆西南部的海域。它从那片温暖的海域出发,向北穿过白令海峡,再折向东,经由加拿大与格陵兰岛之间的结冰海域(即著名的大西洋西北通道)游到大西洋,又横贯大西洋,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它游到地中海东岸,在那里滞留下来,犹如一场指向新月沃地的朝圣。

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里,鲸鱼群是靠声音频率保持联系的。但这只灰鲸的声音有点特殊,它的同类听不到。鲸鱼的声音频率一般只有15到25赫兹,它们的听觉也大致只能对这个范围的声音有反应。而这只灰鲸的音频高达52赫兹。它所发出的声音信号,远在它的同类能够接收的音频之外。正如浩荡的地震波令许多动物惊恐逃窜,却被人类全然“无知”一样,灰鲸的声音不幸处于被同类“无知”的范围。没有同类能够接收到它的消息。相应地,它也只能听到自己这个音频范围内的声音,而接收不到15到25赫兹的音频信号。

52赫兹的音频,成为一道阻隔在它与同类之间的无形的界限。它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但这绝对的孤单,是否也隐藏了造物者的特殊意图?固然,造物者的粗枝大叶、敷衍潦草无所不在,有些作品的制作简直可谓用心残忍。但这只独自完成了比人类最初的远航更艰苦卓绝的旅程、独自到达神圣传说中的应许之地的灰鲸,显然并不是造物者手下的残品。

这更像是一次隔绝实验。

这实验会不会扩展到鲸类以外的物种,比如人类?

有确凿的测验数据表明,人被单独关在一个房间里十五分钟,几乎所有被测试者都会选择随便“做点什么”,而不是待在那里“不动”。“做点什么”当然在大多时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意义,能做的事甚至无可选择。尽管如此,被单独关在一个房间的人总会选择“做点什么”——哪怕所做的事情令人不悦,哪怕是自己厌恶的事,哪怕是破坏。

实验者给出的解释是,在直觉中,“不动”意味着一个人正在“独自”思考(说胡思乱想也可以),而“做点什么”则暗示着在自己与环境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加入某种潜在的合作,比独自思考更合群。参与实验者不约而同地选择“做点什么”,再一次印证了人类作为生物的群居属性。

这似乎表明,人类对于“独自待着”有某种本能的不喜欢。

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簇拥团结的,只有极少数例外。成群结队,仿佛是生物借以保持种属生存力的自然禀性。但是偶尔,因为造化的阴差阳错,孤独也会成为某些特殊生命个体的先天属性。在人类的少数个体内部,是否也布设着一种52赫兹的先天性?那种对于独处的迫切,也许并不是刻意要把自己与人群隔开,而只是对于天赋的顺从? SYyTBC6tdY5g8jEAX5tScbvw4xl06Q3V/fbc9Rlv4CauXi+woFQPbn5JXkeqSM4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