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就在我来到这里的那一年,她离开这里去了另一个城市。我看着她最近的照片。白皙,丰润,清水般的眼神,看上去依然赏心悦目。这种眼神在成年人脸上不常见,是初涉世事而未经熏染的少年的眼神。用以形容成年人的词语,漂亮、俊俏、艳丽、清秀之类,都是不适合她的。到了这个年纪,人的神色里一般会有几分世故,有几分颜色的女人还会带些妩媚之态。她没有。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像个大孩子般无邪。她站就是站,坐就是坐,看人就是直白地不加修饰地看人。这直白里面又有某种了然,因而有某种无可言喻的动人。

这真是难得的福气,是具有某种特殊成长背景的人才有的福气。那当然是令人羡慕的背景:备受宠爱。与书为伴。不需要面对物质生活的捉襟见肘。不需要面对俗常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种种人际关系的不堪。不需要将就与自己不匹配的人和事。可以闭门谢客,心无旁骛。

我有一个发小,聪明且世故,年轻时写过诗歌,后来从政,口不臧否人物,即或表态,必是玩世不恭的口气,声东击西,嘻哈玩笑,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有一次偶然说到她,那人竟立刻正襟危坐,肃然曰,那是白雪公主啊,我都不太敢随便跟她说话。

一个人最终会退回到自己,从一扇小小的窗口打量风物。不需要太靠近,那些东西都清清楚楚。许多无关紧要之物、无关紧要之事,都被略过了。那些东西和那扇窗户,其实也不是必需的。它们都可以在重构中被代换。我依然希望为我的转述赋予相对硬朗的素质——像土地,能够承托也能够孕育,哪怕这只是一种错觉:调动细节却又绝不依赖;为自己捏造一个替身,尽管他通常只是一晃而过;戒除唯美和情意绵绵,以免文本质地溏化;尽量戒除惯性和仪式,以免这地面失去土的生机。

埃及术士用一滴墨为镜子,展现万里之外的景象。而我们这样的人,根本不需要使用实物。这有个前提,我们须得始终处身实物之间,不断地化身为它们,体味它们对邻物、对作为整体的世界、对我们的感触,让自我碎裂为仿佛不存在,让自我的每一颗微粒都浸透俗世的判断。

自我之中涵纳众生万物。这一点,她也许在早年就完成了。

人和人是各个不同的。经验如果可以嫁接,许多人就不必活了。我一直对于引用保持谨慎,也时刻警惕教诲的嗜好。人这一生固然很短,但也难能因此潦草敷衍。要靠谱地活下去,必须一样一样,逐个尝试。也许这一番出入永无终止。只要万物生长,你就必须不断地粉碎自己,化为它们;或者相反。处身其中,或者抽身撤离。我们和灵魂隐匿其中的事物,总是貌离神合,难解难分。似乎总是这样:推杯换盏之间,后山杏花已落。 edo9DYqIzJEoFNv08h/AcrMrtGd48mgHAcnm/R93Hr/sNUt6RB0+roQpnHuaoQ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